鍾志朋

@_xzhom0hbm
Joined Giloo on 2020.07.13
探討死亡的電影分為兩大類,死掉的人怎麼死的?活著的人又在死亡過後得到甚麼?

年少日記討論自殺者遺族在死亡發生過後,人生當中所難解的情感,亦同時兼顧著自殺者第一人稱視角,告訴我們一個年紀僅有10歲的孩子,是怎麼走向自殺這個選擇。
透過讓觀眾分不清楚片中老師的角色,到底是有傑還是有俊這兩個孩子,這樣在本片當中最具有力量的轉折,無疑是一個直指自殺者遺族主題的指標。

在片中,成年有俊因為一封不具名學生的遺書還有婚姻上的危機,意外勾起有俊試圖透過閱讀有傑的日記,開始反思自殺這件事情帶給有俊的人生有多麼深遠的影響?

不僅僅是停留在有俊失去有傑的傷痛,包含成年後的有俊,在追溯關於哥哥的記憶時,所帶有強大的愧疚感,以及有俊在面對接下來人生當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具有強烈的疏離感。還有有俊因為接觸過自殺的經驗,試圖反思香港社會與華人社會家庭當中充滿高壓、暴力、功利主義思想延伸的差別待遇等,都在自殺者遺族這個議題當中,討論的面面俱到。

我猜,這部片子最為人詬病的,可能會是當在成呈現家庭暴力時,鄭家父親的語言暴力,是否會對於台灣社會普遍來講過於露骨。

當有傑在弟弟有俊的鋼琴慈善表演過後,聽見校長與鄭家父親談話內容提及語言能力,有傑為了在弟弟的鋒頭過後,渴望獲得讚賞裝了一杯水給母親並說了英文。
不料在回程車上,卻換來父親的潑冷水,並毫不避諱的罵了有傑一句「垃圾」
這樣的露骨,其實並不是否定肢體暴力與高壓家庭環境的存在,情節當中將差別待遇這件事情描述得已經相當完整,也在後續有俊的獨白當中清楚呈現有傑的死因,是家中沒有人把它當作家人,基於這麼完整的情節,我想這句「垃圾」其實間接的大大削弱鄭家父親直至死前,都心心念念哥哥有傑的鋼琴錄音帶這部分的情感。

儘管這部分選擇在筆者眼中,確實稍有過不去,但真的瑕不掩瑜。

有趣的是,這部片子當中除了上述討論到的自殺成因與死亡過後所延伸的問題,在結構當中,令有俊開始重新面對生命當中真正的難題,其實並不是自哥哥的自殺開始,也並不是自發現遺書。
真正開始整件事情的trigger,是自有俊在成年結婚過後,與雪兒即將迎接「新的生命的到來」
「死亡」與「新生」這樣充滿巧思、強烈的對比,在這部片子當中是引起我高度關注的一個點,有俊在片子裡頭是一個好人、好老師,但他卻不認為自己會是一個好爸爸,透過鄭家父親與有傑兩人,面對死亡與困境的生活當中,以香菸作為一個充滿「血脈傳承」意味的平行對比,更是讓我在觀影的過程當中在心中讚不絕口。

當然,這部片子當中最彌足珍貴的,並不是上述這些充滿理論角度文字,最讓人無法從這部片抽身的,仍然是那相當直接、真摯、生猛的情感。我時常反思,這樣真摯的情感,真的是透過思考結構會得來的答案嗎?
每每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我便開始像在觀影的過程當中一樣無法冷靜的分析,橫膈膜總是開始翻雲覆雨。
必須坦承,面對自殺者是我的軟肋,一方面是因為過去曾有面對自殺者的經驗,另一方面是我始終在思考問題的過程當中,發現面對死亡這樣龐大的問題,我始終太過渺小。

但我想,透過電影看見了問題所在,然後像片子裡頭的鄭sir一樣,在接下來的人生當中面對到相同問題時,透過反思與追溯的同時,身先士卒站在第一陣線與問題本身對抗,無非是這部電影面對死亡這個問題,給予觀眾一個最明確且負責的立場。

無疑的,這部電影實至名歸應該得獎。


More
老師,這部片子啟發我很多,期許你的好片能夠進軍串流平台! by 沁朋
內容到底囉 之後會有更多筆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