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曼波

Millennium Mambo

  • 106 分鐘
  • 2001 年
千禧曼波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描繪了一個時代,2000年台北的燈紅酒綠,大城市下因愛雃迷茫、寂寞的男女。觀眾在隨機、混亂的鏡頭移動中找到重點,就像酒精下的年輕人用迷糊的意識抓住生活的重心,而這一切的起承轉合在導演頻繁運用大光圈模糊掉的色燈背景下,襯托出了一代臺北人的美。
《千禧曼波》由侯孝賢執導,以迷離的影像與緩慢的敘事風格捕捉了都市青年在情感與生活中的疏離感與迷茫。舒淇飾演的女主角展現了被困於愛情、自由與自我追尋之間的掙扎,內斂而真實。配樂與燈光營造出迷幻、孤寂的氛圍,勾勒出台北夜生活的異樣美感。影片如詩般刻畫了時代下年輕人的孤獨,雖然節奏緩慢,但每一幕都充滿情緒與意味,是一部耐人尋味的藝術佳作。

推薦作者

所有筆記
【我的壁癌,你的鐘乳石】

位處都市叢林建築裡的鐘乳石,這看似不搭嘎的衝突元素,是《我們一起遊蕩在高墻的縫隙中,然後被沖進下水道》的聚焦主題。

別於常見紀錄片形式中的蹲點式觀察和訪談製作,本片接近論文電影(Essay Film,又稱散文電影),比起敘事,著重在強調創作者的觀點。

看似詩意的片名,實質是導演楊楚麒在致敬居伊·德波(Guy Debord)的電影《我們一起遊蕩在夜的黑暗中,然後被烈火吞噬》(In girum imus nocte et consumimur igni,1978)。德波最重要的著作《景觀社會》(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圍繞探究「景觀」這個概念。景觀並非指單一媒介,而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特別指涉於資本主義社會裡的關係模式。

運用「景觀」概念去檢視本片,就可以理解到,導演楊楚麒使用廣州美術學院裡面不斷生長、又被不斷鏟除的鐘乳石,去講述人類活動與生態環境間的關係。

全片運用鐘乳石導覽活動,夾雜大量呢喃對白,去呈現作者所欲表達的觀點。這樣的表達是實驗性的,亦是作者「飽讀詩書」的宣洩抒發。

除了德波外,他引用哲學家齊澤克(Slavoj Žižek)的論述,重現《變態者電影指南》(The Pervert's Guide to Cinema,2006)的沖水馬桶比喻。齊澤克認為電影揭示慾望,並使其保持在一個安全距離。以現象學為基調,電影就像是馬桶,連結了現實世界與混沌的黑暗世界。這番論述講得很學術,但導演引用來去陳述現實與秩序。比方說,廣州美術學院的建築本身就是一套秩序;而逐漸增生的廣州美術學院又建立另一套秩序,攀附在既有的秩序之上,成就出新的生態系統。

▎喃喃自語編織的影像論文
既然是電影媒材,導演楊楚麒不甘於停留書本上的咬文嚼字套套理論,他在電影中提及《駭客任務》(The Matrix,1999)、《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Uncle Boommee Who Can Recall His Past Lives,2010)、《滅絕》(Annihilation,2018)等片,將鐘乳石的溶洞,連結電影文本中的洞穴。這樣的洞穴,既可以是連結前世今生,亦可以是人類避難所。鐘乳石理應是漫長地質歷史中和特定地質條件下形成,藉由碳酸鈣沉澱物所形成;但它卻出現在「現代的」廣州美術學院,彷彿象徵要把它扎根為原始自然。

我落落長寫了這麼多,但電影本身說得很清楚,無須我統整解釋。因此,在本篇文章後段,我想要跳脫,選擇講個人感受的文本意識。

基本上,《我們一起遊蕩在高墻的縫隙中,然後被沖進下水道》就是一篇導演與同學用喃喃自語編織的影像論文。我想把導演與同學簡化成「人」。這群「人」,是受到學術知識教育的「人」,也當然,他們是「現代」的「人」。弔詭的是,「現代」的廣州美術學院,卻出現了應該是「歷史」的、「漫長時間」的鐘乳石。於是這些學習好多理論、閱覽好多電影的「人」,在偉大自然下,顯得虛無渺小。

面對此等與當下時代格格不入的衝突,人遂開始思索,更或者該說是頓悟去思考人類存在、現代與自然的衝突。進而創作這部電影。

▎主觀建構成迥異視野
然而,為什麼我選擇用落落長、飽讀詩書、咬文嚼字等略顯嘲諷的詞彙呢?因為這部電影,其實迴避深究鐘乳石生成的「真實」。

這種外牆樓層接縫、牆壁出現白色結晶物質並不會稱為「鐘乳石」,有專屬名詞叫作「白華」;更白話或民間一點的說法,就叫「壁癌」。在潮濕多雨的亞熱帶地區,建築物因為濕度高容易滲水、潮濕。當濕氣進入樓層接縫或發生裂縫的牆體之混凝土中,溶解內部鹽分經由蒸散作用帶出縫外,當在縫外水分蒸發後,就會留下鹽結晶沉積呈現白華現象。這就是電影中「鐘乳石」的真相。

可是,一部電影片名叫作《壁癌》跟《我們一起遊蕩在高墻的縫隙中,然後被沖進下水道》,兩者比起來,我相信必定是後者較於文青與藝文骨。

宛如天使墜落凡間,文謅謅的論文電影瞬間被我寫得庸俗平凡,但這是我選擇的撰文觀點。

人們總是相信萬物存在著絕對,但身而為人,必定擁有主觀。這份主觀又因為時代、背景、國族、政治、性別、生命經驗等總總因素,建構出迥異視野。依此邏輯,今天我的「壁癌」,可以作者的「自然與現代的衝撞」。

在本片,導演楊楚麒與其同儕選擇迴避真實,用他所認知的美學,在影像文本重構出「他所認為」的真實。他以虛構文本向真實現象提問,用藝術學院學生的身分對公領域,進行文本分析的探究。

透過創作轉譯,他搭建出一座橋樑,讓觀眾前往他所認知的「真實」。而這個「真實」是否為你我所肯認的真實,大概就是本作的有趣之處。

我的壁癌,是他眼中的自然。而你,認為是什麼呢?
More
很喜歡從手機跳出LED風格的小圖,以及手機突然沒電,突然變成一場空,最後回歸「一樣」的日常。
非常感謝!
覺得這段紀錄片滿有意義的,
世界上人類只是一種動物,還有其他生物的存在,提醒我們,也需要好好了解牠們。
+
好可愛的一部片!

每一幕都是閃閃發亮的眼神,與緊貼著土地所長出來的生命力。
如果是由專業的演唱會策劃公司所籌辦,這一切就不會這麼動人。所有的象徵性的符號、擺設或裝飾,都是地人眼中所看出去的蚵仔寮。

搖滾樂與海邊的沒落社區,放在一起感覺很衝突的兩方,卻意想不到的激起更多的活力,沒有為了創新而創新的公式感,只有「想為自己的家鄉做點什麼酷事情」的熱血。
More
導演介紹:

黃綺琳,1987年出生於香港,身兼導演、編劇、填詞人等身份的她,2011年成為華納音樂旗下的合約填詞人;2012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並取得電影製作藝術系碩士。畢業後,她持續在香港、中國與海外等不同影視作品中擔任不同崗位。2011年以短片《鼾魔》入選新加坡影匯亞洲短片;2012年以畢業短片《赤鱲角到天水圍是我愛你最佳距離》入選法國普瓦捷學生影展與東京同志電影節等影展。2013年以短片《落踏》,在香港鮮浪潮短片競賽獲得「最佳劇本獎」肯定,並入選義大利烏甸尼遠東電影節。她也擔任過網路大電影《復仇者.魔》、《女明星失蹤事件》的聯合導演,並以人氣電視劇《瑪嘉烈與大衛系列綠豆》的編劇而廣為人知。2017年更與朋友一同創辦香港坎坷影展(Festival de Cannot),甚至慧眼選擇轟動台灣影壇的奇片《台北物語》作為開幕片。

擁有多年的編劇、填詞經驗的她,透過首部編導劇情長片《金都》,成為2018年第四屆「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大專組優勝作品,完成後更相繼入選金馬影展、香港亞洲電影節、首爾獨立電影節、大阪亞洲電影節、義大利烏甸尼遠東電影節等國際影展。她也以本片接連榮獲金馬影展「亞洲電影促進聯盟奈派克獎」;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編劇」、「推薦電影」;香港電影導演會年度大獎「新晉導演獎」;迷影精神賞「年度榮譽大奬」、「華語新電影十大佳片」等多項大獎的肯定。本片也成為香港年度入圍、獲獎最多的話題電影之一。

【黃綺琳導演作品年表】
2020《金都》My Prince Edward
2023《填詞L》The Lyricist Wannabe
2024《愛情城事》Tales of Taipei
More
喜歡02:24的設定(那一瞬間我做為觀眾,投入地意識到「現在真的什麼也沒有了」)
也喜歡02:31主角的眼神和情緒
以及從02:31過渡到02:33的轉換(對我來說像是「一切回復正常了,我看清我的周遭凌亂如常,什麼也沒有改變,什麼也沒留下」)

故事裡主角那一天所遭遇的「不一樣」的設定
才讓後續所有設定和情緒都變得合情合理
同時帶出02:31到02:33以及後續情緒和故事的轉換

這些真的有牽動我的思緒 
或許這個故事適合再進一步繼續發展
More
「Your life is the result of your own decision.」 

「因為我知道,即使我沒有才能,即使我很遜,很悲慘,可是我想要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自己的人生啊!」
「2004年後湯淺開始有機會擔任導演、監督等決定作品整體走向的崗位。其中,《心靈遊戲》與《獸爪》(2006)分別為他首次執導的動畫長片與原創電視動畫。湯淺自此大展身手,在形式上大量使用變形透視與極具動態感的分鏡;敘事上則採取既非線性,亦非意識流,而是一種「圍繞中心」的散文式敘事。 

許多評論都快速地將非線性敘事辨識為「意識流」,然而,先不論將非線性等同為意識流的說法已充滿諸多漏洞,許多在作品中看似超脫常理、奔放自由的動作設計與拼貼手法,與其說是意識流,毋寧說是湯淺把握了動畫的媒介特質,營造出一種發揮「動畫性」的媒介美學。」

https://giloo.ist/zh-TW/readings/70c1ed6c-26a1-470e-9d2d-65d84fc99a9c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