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3

畢恆達

讓想像力奪權——《神秘塗鴉客:誰是Banksy?》

雖然人類自始就喜歡在牆上塗塗寫寫,無論是一萬年前的法國洞窟,或是希臘羅馬時期的龐貝古城都有塗鴉的遺跡,但是現在世界各大都市公共牆上充斥塗鴉的現象,追本溯源則是費城與紐約地下鐵塗鴉。

1960 年代末期,費城與紐約的底層青少年開始在鄰里生活空間中,用奇異筆書寫自己的塗鴉名號,算是朋友之間的遊戲。隨後其影響愈來愈大,加上噴漆罐普及易得,塗鴉從簽名、大作(pieces)到泡泡字,地點從鄰里、隧道、地鐵車廂內部到外牆,最後一發不可收拾,徹底改寫了紐約的都市景觀。

 


街頭藝術時代

這個塗鴉現象,也經由書籍、紀錄片、觀光等管道,逐步影響全世界。然而文化的傳遞,除了直接輸入,也會因當地的環境與文化特質而轉化。90 年代進入後塗鴉(post-graffiti)時代,圖像(iconography)取代了簽名(typography),中產藝術家也加入塗鴉的行列,直接與街頭的大眾對話,或曰街頭藝術(street art)時代。

目前歐洲幾位知名的街頭藝術家都與美式塗鴉有所淵源。Blek le Rat 在 1971 年造訪紐約,對當時正如火如荼展開的噴漆簽名塗鴉印象深刻。十年後有機會接到一個探險樂園的裝置計畫,馬上想到紐約塗鴉。但是隨後發現掌控噴漆罐的技巧不如青少年,而巴黎的都市建築也與美式噴漆塗鴉風格不搭,於是改採傳統的技藝:模版(stencil)。

JR 在青少年時期與朋友拿著噴漆罐在街頭簽名塗鴉。後來朋友送他一台相機,他就將塗鴉行動拍下,從此愛上了拍照。他為世人所知的作品,就是使用魚眼相機拍攝社區居民的臉孔,放大後製作成巨幅海報,貼在社區的牆上。

Banksy 一開始也是在街頭用噴漆罐簽名塗鴉,有一次遇到警察,於是躲在垃圾車下避風頭。當時他盯著油箱底盤上的模版字體,領悟到可以使用這種噴塗的面積既大,又可以縮短在街頭作畫時間的工具在街頭塗鴉。所以他也曾經不使用圖像與其他文字,單純就只是把「BANKSY」這幾個字(簽名)使用模版噴在各種牆面上。接下來,就是大家所看到的 Banksy 了。

 

重寫塗鴉的定義

出道沒經過太長的時間,Banksy 就被票選為英國最受歡迎的藝術家,然後成為世界最知名的藝術家。他的一舉一動,都是新聞。他的行動,也讓塗鴉、藝術的定義重寫。一般來說,未經允許在公共建築或私人住宅上塗鴉,都被視為破壞環境的行為,塗鴉要清除,塗鴉客則會受法令懲罰。Banksy 讓大家對於(非法)塗鴉的態度左右為難。

Banksy 成名之後,社區民眾將他的作品視為禮物,引以為傲,認為是社區公共財。Bristol 市府對於街頭非法塗鴉堅守零容忍的態度,視為破壞環境,但是同時明確表示 Banksy 的作品則屬例外。Banksy 的作品所在之處,無不激起新聞話題,甚至改變了當地的命運。

Banksy 關心的議題非常廣泛,舉凡貧窮、遊民、童工、難民、監視器、警政制度、環境污染、全球暖化、動物保護、資本主義、兒童遊戲場、性傾向、反戰,他都能以富有創意、嘲諷、批判的圖像與文字,激起觀者的思辯。

 

讓想像力奪權

「讓想像力奪權」是出自巴黎六八學運的名言。Banksy 即是一位將想像力發揮極致的街頭藝術家。他對文字非常敏感。曾經舉辦一個題為《Brandalism》的展覽。此字由 Brand 與 Vandalism 結合而成。一般世俗的概念,認為塗鴉=破壞公物(graffiti = vandalism),但是他要大家想想,破壞都市景觀的元兇不是塗鴉,而是商業廣告(品牌,brand)。

走在都市街頭,舉目所見幾乎都是廣告,從建築物的立面、公共汽車的車廂表面,到捷運電扶梯與月台無一倖免,只要有錢就可以買下公共空間。他也曾出版一本名為《Existencilism》的書籍。此書名由 Existentialism 與 stencil 兩個字鑲嵌而成。他認為模版塗鴉(或街頭藝術)可以揭露世俗的成見,讓事物顯現自身。

他喜歡使用排比、對照、充滿張力的手法,挑戰觀者的固有偏見。例如蒙娜麗莎扛著火箭筒、蒙面年輕男性擲出鮮花(而非手榴彈)。JR 也有一個類似的作品,年輕的黑人男性手上拿著長鏡頭相機(不是衝鋒槍)。

他善用地形地物,像是在水邊牆面寫「我不相信全球暖化」,但是 global warming 字眼有一半已經淹沒水中,意思似乎不證自明。又如他在英國污染嚴重的 Port Talbot 的民宅屋角所創作的《季節問候》(Season’s Greetings)。從一個角度看,小男生舉起雙手承接飄落的雪花,露出歡愉的表情;從另一個角度看,原來是焚燒的灰燼製造了污染。他的作品讓這個無名小鎮馬上引來各地的媒體報導。

Banksy 也很會使用「抹去」的技法。他認為塗鴉也是一種藝術形式,而政府在整潔秩序(order)的名義下,抹除了可以反映這個時代的塗鴉。於是有了《Cave Painting Removal》這個作品。一位市府工作人員正在清洗牆上的塗鴉(看起來與巴黎原始洞窟的壁畫很相似)。洛杉磯某個停車場牆壁上的 Parking,其中 ing 三個字母狀似被塗掉了,加上盪鞦韆的女孩,表現了市民需要的是公園(兒童遊戲場)而不是停車場。但最可能的是,Parking 這幾個字母都是 Banksy 的作品,而不是原來就在牆上。

 


批判菁英藝術體制

除了對社會、政治議題發聲,他也強力批判菁英藝術體制。在他高價賣出許多模版畫作之後,他馬上又創作一個作品:「我不敢相信這些白痴還真的買了這幅爛作品」。

過去,美術館的警衛監視系統都在防止藝術品被盜,Banksy 卻是把自己的畫作偷偷掛在美術館的牆上。他模仿某個時代的畫風,維妙維肖,又故意留下線索,如現代才有的防毒面具、反戰標誌、超市推車。然後用隱藏攝影機紀錄遊客觀看他的假畫的神情(他形容就像在看蒙娜麗莎一樣地專注)。他一方面挑戰美術館的菁英策展制度(決定哪一個作品有資格進入美術館),另一方面則挑戰觀眾是否真的懂得欣賞藝術品(還是只是人云亦云)。有趣的是,幾天之後,當館方發現冒充的贗品,因為是 Banksy 所做,贗品不是遭丟棄,而是成為美術館的新蒐藏。

這個年代,故事是行銷利器,也是產品本身。賣鳳梨酥需要故事,新科技產品募資要故事,慈善團體募款也需要故事。Banksy 無疑是創造故事的高手。《Girl With a Balloon》這幅作品在蘇富比以一百萬英鎊成交剎那,卻遭內建碎紙機碎掉(一半)。這個史無前例的破壞藝術品的舉動,當然馬上轟動全球。遭破壞的作品,因為是 Banksy 所做,取了新的名字《Love is in the Bin》,三年後重新拍賣,價格漲了十幾倍。這根本就是行動藝術了。

不過有論者認為畫作沒有完全銷毀變成碎片,因為那樣會一文不值;現在不是銷毀而是改變,取一個新的名字,又變成一件新的作品(加上故事),又更值錢。他以批判藝術市場著稱,卻又自己加入這個體制,成為他自己所批評的那種人。

 

小結

我們可以說,從來沒有藝術家可以這麼有名,卻沒有人知道他是誰。或者其實反過來才更像是事實,亦即正是因為沒有人知道他的真實身份,他才能擁有今天的名氣。這也是他厲害的地方。

Banksy 出道二十幾年,在全世界各地都市牆面上作畫,當地警察要抓他,各方記者也無不以追查他的身份來闖一番事業。就連犯罪學者都引經據典跟上追查的潮流,而且言之鑿鑿。有人追查資金的流向,有人比對兩人同時出現在某地的巧合記錄,有人想盡辦法訪談曾經親身接觸 Banksy 的眾親友。個個有把握,但也都無法證實。更何況,這些猜測甚至有可能正是 Banksy 的公關團隊故意公開來混淆視聽。於是,追查他的真實身份本身,就是一個說不完的故事。

因為匿名,我們只能針對他的作品與塗鴉行動解讀,而不受其他外物所干擾,例如他的身材穿著、政治取向、親密關係。由於匿名,只要認同他的理念,眾人於是可以說:人人都是 Banksy。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曾經是一個篤信教科書的模範生,現在則喜歡從邊緣的角度看事情。研究的主題包括阿魯巴、陰莖獨白、災害心理、性別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