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政亮
十多年前筆者曾任教中國某大學傳播系。系上學生都會利用大三暑假期間去媒體實習,實習之後,學校還有個實習經驗的分享會。
分享會上,曾有位同學以弔詭的表情,談實習媒體辦公室牆上如交通宣導的口號:「安全報導最重要」!之所以表情弔詭,在於學生已感受到媒體工作理想與現實的落差,目標不是追求真相,而是安全!
記者要能閱讀政治風向
短片《正常》讓我想起十多年前的那位學生的表情。安全報導之所以成為媒體辦公室內部標語,表示有意外發生的可能性。
《正常》演繹了這樣的可能性。影片以河西大學的學生代表選舉為主題,從新聞部的記者與編輯的視角出發。雖是校園選舉,卻也風波不斷,一位西方自媒體記者訪問某一候選人引起風波。這位受訪的候選人被競選對手揭發翻牆紀錄,導致落選。看似大勢底定、無可挽回,記者與編輯也正要寫稿剪接影片之際,卻傳來大批小粉紅針對香港政治動盪翻牆出征,央視新聞聯播大加肯定,記者與編輯大呼選舉又要重選,當日校園選舉新聞可能白做了!
河西大學自然是中國的隱喻,30多分鐘左右的短片,精巧地帶出中國現實。從短片裡記者的視角來看,頗能突顯記者的內在困境。表面上,短片裡的記者一角基本上是消極被動,聽從上級的指示行動,稿件也配合上級修改,唯一動腦筋的地方,是思考如何在鏡頭面前生動地介紹校園選舉,藉以吸引更多的關注。實質上,安全報導的真正考驗,是短片結尾留下的難題。當記者聽到新聞聯播稱讚翻牆出征,選舉可能重來之際,記者該如何報導當日既有的選舉結果?如果大幅報導,未來如果選舉重來,今日之報導豈不成為笑話?校園領導都出席觀看投票,不加報導又非常奇怪。如何領略政治氣氛的變動,拿捏分寸適度報導是安全報導之真義,就像開車要保持安全距離的道理一樣。
中國模式的現代政體?
短片還帶出兩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一是網路與中國政治之間的關聯,二是中國獨特性。
這兩個問題都與中國模式的政體息息相關。總體來說,2000年伊始,中國政府對自身有一套頗為現代化的政治修辭:共產黨不再強調一黨專政,而是執政黨、關於媒體的定位,也不再是共產黨的喉舌,而是輿論導向,亦即社會多樣化之後,意見多重,媒體應導引出主旋律。此外,政府發言人如何適度把握角色也成顯學。值得一提的是,執政黨或是輿論導向的說法,分別在1980、1990年代就曾經提出,不過,在2000年之後有機地組合起來,並以此「中國模式」與歐美國家相提並論。
隨著政治經濟力量的提昇,中國模式的內涵沿著中國獨特性不斷填充,其內容或者是歷史的榮光,例如「一帶一路」借鑒古絲綢之路與鄭和下西洋、也或者與西方的政治哲學理論對峙,例如以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當中的「天下」,對抗歐美政治的基本單位國家乃至由此延伸的歐盟甚至聯合國。
維穩勝於一切
短片裡,候選人因翻牆紀錄被查出導致落選,小粉紅卻因翻牆出征為官方所讚賞,網路時代對中國政治的影響到底是什麼?雖說網路帶來眾聲喧嘩,不過,在輿論導向框架下,言論最終導向官方新的政治正確指標下,也就是風向是由官方來定。至於短片裡,刻意加入西方自媒體記者、記者引用甘迺迪名言被修改等,都在強調中國與西方對峙下,中國的政治氣氛就是對中國獨特性的強調。
雖說中國模式裡,理論家們絞盡腦汁想出輿論導向的中國式新聞理論、也發思古之幽情遙指與中國崛起相呼應的昔日榮光,不過,共產黨一切還是維穩為要。現實中,有沒有一夕翻盤的案例?近年來,中美對峙下,中國外交官戰姿態讓人印象深刻,不過,隨著後疫情時代中國經濟持續下滑之際,2023年11月央視新聞聯播與人民網突然呼籲中美關係應回歸正軌!
從國際政治角度來看,這是中國希望藉由與美國回復正軌,挽救經濟。不過,這個大轉彎,央視聯播與人民網的記者應該也嚇了一大跳吧?就像《正常》裡的記者一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