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扁夢想與生命本質的對話——阮鳳儀《姊姊》

Giloo Fest 2023 特別舉辦五十大華語國際短片影展,邀集三大國際影展常客的華語導演的短片精選,讓觀眾一飽眼福,藉由此次難得的影展機會,回溯且感受每一位導演的創作歷程。Giloo 紀實影音也特別邀請影評人搶先觀影,推薦令他們深刻的作品。本文由影評人馬欣撰寫導演阮鳳儀短片《姊姊》之影評。

雖都有自傳性質,但阮鳳儀的短片《姊姊》較之後的《美國女孩》還來得鋒利些,純粹以自己身為「姊姊」的視角來敘事,充滿了青春的擦撞刺痛,別人看上去亮晶晶的青春期,對本人來說其實多少是充滿著稜角與內在痛感的。

這部短片好的地方就在它拍出了平靜日常的內在擦痕,尤其在反覆確定自我的少女期,翻湧的不滿、好奇、憤怒與自我攻擊,都在被壓抑的東方文化中蓋過,於是這部電影雖沒有《美國女孩》父母的視角,但反而更有青春的力道,每個人的青春多少都是自傷的。

阮鳳儀執導的特色在邏輯清楚、化繁為簡、尤其擅長以微不足道的細節與靜物來描述難以言述的矛盾。這在短片《姊姊》中就展現神采。母女三人到了美國,面對的仍是華人社區,與封閉的教會環境,生長在90年代的他們,被父母的夢想牽引到美國,但那種父母強加的「更好生活」的實現,在這部片中那夢想是乾扁的,母親的美國夢是力不從心的強撐,包含要在華人面前講英文都帶著幾分害怕,母女互相傳遞給彼此的「不安」與「隱忍」,都讓人感受到孩子直面的也是母親的「無法停止的不適應」。

即便去了美國,「美國夢」仍如此不真實地化為各種青少年雜誌上的流行飾品、髮型,孩童懵懂於父母的追求,但片中所到之處都是更保守的華人文化與社區,於是姐姐追求著各種能代表著跟上「洋派」的流行符號,母女之間對於「中年」與「少女」的適應都如此蒼白無力,且因為移民,更讓這樣的生命對照直接碰撞。

無疑的,阮鳳儀熟悉美國獨立劇情片的精簡手法,也因此她的《美國女孩》當時能打動許多人,她的台詞不是拿來推動劇情的,反而讓畫面講出各種潛台詞,也因此不會有那種台詞尷尬的問題。且更擅長於以髮夾、澡缸、肥皂泡,母親的無助身影,讓人感受到生活的本質是粗礪的。

尤其對一個青春期女孩來說,世界是個破殼的蛋,但使盡力氣長大後卻發現外界並不如她想像的美好,甚至自己也是,於是託身在更好的髮型、更好的飾品、更好的「確切之物」,來作為一種成長的希望。

因此片中的姊姊多半是賭氣、不解的,對於母親夢想的破滅,三人的家庭情緒是無解的。飾演姊姊的女童星相當靈動,她所有情緒都是模糊不明的,夾雜著埋怨或餘怒,彷彿「青春」就是一個令人失望的耶誕禮物。

所有人將青春美化成這樣,或將美國美化成各種模樣,但當自己置身其中時,是連對自己都陌生的,不管那些躁動、對移民生活初見的失望等,都在此片中多重夾擊,它確切地拍出了「現實」的重量。

但也拍出內在與外界的無盡對話,包含在慘白的雜貨店裡選購頭蝨洗髮精時,小女孩只想擁有那上面七彩的頭飾,那慾望像蟲咬一般難以忍受(彷彿這樣她就可以更適應一點,更滿意自己一點),而結尾其實收得很好,在一切不盡如人意中,此片以一幕洗澡戲完成了「幸福」可以很單純的本質。

於是對照著外界蒼白的重,這部片最後完成了生命其實輕盈的超脫。

Giloo Fest 2023 國際華語短片影展|https://wabay.tw/projects/giloo-fest-2023

撰稿/馬欣;照片提供/阮鳳儀

▏馬欣
長期觀察文化現象,興趣是嗜讀人性,曾任金曲、金鐘、金馬獎評審。專欄散見於《聯合報》、《博客來OKAPI》等。著有《反派的力量》、《當代寂寞考》、《長夜之光》、《階級病院》、《邊緣人手記》、《看似很美,其實是壞掉的》等。

希望打造專屬紀實影像的社群平台。相信紀實影像與說故事的力量,也相信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故事將會改變觀眾,而有了你們的觀看,世界也必將因此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