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正義」自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台後,成為台灣媒體中常見的詞彙;然而社會的討論卻常常只在政治的攻防,「東廠說」更成為今年選舉熱議的主軸。然而,如何面對、還原過去歷史的真相,進而反省、道歉並讓獨裁政府時期的違法與不正義不再發生,這些轉型正義的真諦卻鮮少被好好討論。放眼世界,轉型正義並非台灣獨有的課題,全球各地都不斷地在進行國家內甚至區域內的轉型正義工作,其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尋找、調查真相。
由匈牙利籍年僅29歲的導演(Bálint RÉVÉSZ),與英國、德國同學們共同完成的紀錄片《借問阿嬤》(Granny Project),就是由從轉型正義為方向出發,向自己的奶奶請教二戰回憶,並嘗試讓長輩們彼此對話的紀錄片。
看到這樣的主題描述,在台灣的我們大概又想著是教科書版本的紀錄片,擔心枯燥乏味,長輩們一一出現受訪,再交疊成主軸的影像畫面。但在這部紀錄片中,完全不是如此;從影片的開頭,三個年輕人在冰上跳來跳去,嬉鬧的聲音從銀幕中傳來,就覺得事有蹊蹺,接著阿嬤們陸續出現也並非訪談,嘗試跳著芭雷舞的阿嬤,與寵物玩鬧後不正經地攤倒在沙發上的阿嬤,說著:「希望你別拍我」,搭配著帶著些電音迷幻風的舞曲大帝國,年輕風格的起頭讓人更想一探究竟。
接下來的畫面就更「刺激」了些,幾名年輕導演居然開起納粹的玩笑,並模擬二戰時期的戰爭現場,搭配電玩CS式的第一人稱射擊鏡頭與音效時,對轉型正義有些認識的朋友或許會心想:「你們這些屁孩夠了喔!」,接著畫面一轉,導演們直接嘗試練習實際射擊,並在結束後對著鏡頭說「還蠻輕鬆的嘛!」,看到這階段實則替這部片捏把冷汗,要是在這就結束了該怎麼辦?
原來,這就是一個屁孩認識歷史的成長史,他們仍舊戲謔地與阿嬤們開玩笑,但當這些年輕人沉澱下來,認真進行口述歷史的探尋時,故事就格外精彩。透過舊地重演,不僅讓阿嬤們認真地回憶起當年,更讓許多事件更栩栩如生地描繪在我們眼前,彷彿二次世界大戰過程中的那些個人細緻地糾葛、愛慕、懊悔通通浮現。
其中德國阿嬤小時候是會對納粹旗幟升上感到自滿與驕傲,而她的家人也有納粹相關的背景。而英國阿嬤做間諜工作,同時也迷戀墨索里尼跟希特勒,甚至在她過去的日記中看到許多寫給希特勒的單戀情書。匈牙利阿嬤則待過集中營,有個很慘烈的過去,但片中她所展現出的諒解與智慧,以及對國族主義的憤怒,對社會主義的重新認識,都使得歷史的縱深浮現在影像之中。
而此片的重頭戲,就是當年站在不同立場的阿嬤出現在餐桌上,共同出遊。有趣的是,若在影片的快節奏下記得阿嬤們曾經跟自己孫兒說過的話,就會感受到那些細微的不一致,再對照起阿嬤們當年留下的影像、書信,就會知道歷史的痕跡是在這些人身上切下一刀刀的疤,雖然知道要用樸素的衣服遮瑕,但曾經發生過的終究無法倒轉。
導演在訪談中強調,他知道這樣的呈現會有很多不同的討論甚至批判,但這就是他想要的效果。因為在德國甚至歐洲,幾乎年輕一代是選擇漠視或是不甘自己的事的態度在面對二戰整體的情勢,所以導演很清楚並且有意識地使用年輕人的語言與冒險,希望做一部可以親近年輕人的片子。
轉型正義從來就不是翻舊帳,因為活在當下的我們都知道每個決定、思考脈絡的形成,都絕對是複雜而深沉的,有個人發展、家庭脈絡、社會局勢、政治環境等等太多因素讓我們不得不為,雖然「平庸之惡」也是從此而來,但也不可能一刀用對錯來做區隔。而如果人到老年,記憶已經開始反覆而恍惚,還有機會跟時代之下的敵國人民彼此交流,至少表達出想說而未說的,那一切似乎也足夠了。
而在阿嬤間對話的發生時,觀眾也可以從鏡頭的運用到導演的現身,深深地感覺到「哇!屁孩長大了耶!」的歷程,而快速充滿節奏感的背景音樂,更讓生硬的歷史課題有了多一層被觀看的親近,許多大時代下未能滿足的夢想,也在孫子的陪伴下開始嘗試。這也衍伸出老年照顧的議題;生死觀、生命價值、自我實現,在《借問阿嬤》的快節奏下,也不斷地被提及。
紀錄片不一定會給出正確答案,而要在這些議題中找出正解也從來都不可能,透過影像內容、鏡頭手法不斷地去刺激觀眾的認知架構,激盪彼此的思考,是本片給觀者最大的挑戰。同時也給在2018年底的台灣人民想想,選舉激情後,當促轉會主委到立法院備詢時被扯掉椅子,險些受傷,我們要的轉型正義到底是什麼模樣呢?
(原文刊載於《上報》:線上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