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國,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五個官方意識型態仍為共產主義的國家之一,這塊有著許多豐沛自然資源、生命與悠長人類文明的土地,承受了令人難以想像的暴力與苦痛。19世紀末期,當時的瀾滄王國成為法國殖民地,二戰結束後到了1953年才宣布獨立,建立君主立憲制國家,但不久即陷入長期內戰;1975年,共產主義組織巴特寮(寮共)推翻君主制政權,統治寮國至今;直到2013年寮國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近幾年經濟成長快速,國際間的交流也隨之增加,長期被忽略的人民生活景況,也才逐漸受到關注。
《寮國日常未爆彈》這部由兩位來自義大利的導演保羅・巴爾貝里(Paolo Barberi)、里卡多・羅素(Riccardo Russo)拍攝的紀錄片,呈現出在駭人聽聞的慘痛歷史之下,更加懸而難解的寮國人日常。
不屬於寮國人民的秘密戰爭
1964年到1973年越戰期間,美國空軍在寮國領空進行了超過50萬趟的轟炸任務,共投注了超過兩百萬頓的炸藥;而這個國家,從頭到尾都沒有正式參戰。越戰結束過了40年至今,寮國依然是人類歷史上蒙受最多轟炸的國家,而國境之內依然有許多潛藏的未爆彈,日日夜夜威脅著人民的生活。
雖然美國沒有正式派遣地面部隊到寮國境內,寮國也從未正式對外宣戰,但戰火依然在境內延燒,越共和美國各自都模糊越戰期間其在寮國的角色。越南人民軍持續在寮國北部和東南部作戰,美軍為了不直接介入阻止這些軍事行動,因此由美國中情局(CIA)以代號「要素行動」(Operation Momentum)稱之,成為一場由中情局主導的秘密戰爭——美方在背後指使,訓練一批高山苗人,協助右派寮王國政府軍攻打左派人民黨巴特寮,也順勢增長了美國在越戰中的勢力。
寮國和越南曾同屬法國殖民地,在政治上較親近越南,當時北越胡志明和巴特寮建築「胡志明小道」以支援南方戰場,繞道寮國和柬埔寨,將物資和軍火輸送到越南境內。這條讓越共有源源不絕補給的「胡志明小道」,成為美國急欲截斷的目標;而這條補給線位於隱蔽的熱帶叢林間,又有多條支線,高空中的美國空軍難以鎖定目標,因此便對當地展開無差別轟炸。越戰期間,約有一成的寮國人民死於這場不屬於他們的戰爭;而那些在戰爭期間埋下的炸藥,從戰爭結束至今,已經造成超過22000人傷亡。
戰爭的殘餘
《寮國日常未爆彈》從慘痛的戰爭背景出發,尋索殺戮之後殘存的生命樣態,那些殘餘未爆彈的後半生。
開頭的場景是冶煉廠中的工人們在高溫下敲打著,金屬原料正是來自居民撿拾的砲彈彈殼。無論是砲彈的遺骸、飛機和戰車的殘件、軍人遺留下來的鋼盔,它們一一變成日常使用的湯匙、成為撐起朽壞家屋樑柱的替代品,廢棄的轟炸機燃料箱經過改造之後,成了漁民捕魚用的快船。原本的殺人武器,如今搖身一變成為當地人民的生財工具,融成這個國家基礎建設的建材。
鏡頭跟隨寮國人民,行走在叢林、田野間,看著地面上被炸彈轟出的大大小小窟窿,現在都成了一個個水塘。人民組成的炸彈拆除小組,帶著偵測器材尋索,一步一步生怕遺漏,將偵測到金屬信號的地方以噴漆標誌,再清場依情況引爆,以免有人誤觸。爆破的畫面,宛若將時空場景瞬間切換至40年前,引爆的炸彈發出轟然巨響。
在寮國這塊充滿傷痕的土地上,埋藏在看似平和、富饒的植被、土壤之中,仍有許多越戰時期由美軍投下的未爆彈。諷刺的是,在當代積極發展觀光的政策推動下,那些帶來傷痛的戰爭遺跡成了西方旅客參觀的景點,再次從殺人武器成了寮國居民營生的工具。
更殘酷的是,寮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引入外資之後,觀光資源也幾乎被歐美國家掌控,靠近水岸的地方搭建度假小屋,外國觀光客在裡面消費。多年前這塊土地被法國殖民,人民被迫參與了他國戰役,這些因殖民主義、戰爭造成的傷痕尚未痊癒,而資本主義式的戰爭旋即展開。「這就像打開窗戶,不僅新鮮的空氣會進來,惱人的沙塵也會跟著進來。」片中一位受訪者語重心長地說道。
片尾在寮國傳統的火箭慶典場合中,人民將象徵祝禱的火箭射向高空,現場熱鬧歡騰。火箭點燃後衝向天際,那聲響,那形體,一如多年前戰爭帶來的飛彈,然而那些紛飛的火藥帶來的不是祝福,而是沉重的傷痛。潛藏在生活中的各種爭戰,至今仍影響著寮國人民的日常,並且成為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