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電影學院於 2016 年的坎城影展提出「5050x2020」的倡議,主張在 2020 年前實現業內性別平等,除同工同酬,也希望女性創作者能擁有更多工作與發聲管道。六年過去,女性在片場的困境雖有緩步成長,卻從未真正解決。
根據追蹤多年女性影視就業狀況的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女性電視電影研究中心 2020 年推出的「賽璐璐天花板」(The Celluloid Ceiling)年度報告顯示,有 67% 電影僅雇用 0 到 4 名女性擔任導演、編劇、執行製片人、製片人、編輯和攝影師等角色,僅 9% 雇用 10 名或更多女性。另一方面,卻有高達 71% 的電影雇用了 10 名以上的男性作為團隊成員。
在這性別比例嚴重失衡的產業中,仍有許多女性工作者突破重圍,在一眾男性的舞台上站穩腳步。Giloo 精選 7 位女性導演作品,帶領觀眾領略只屬於她們的電影風貌。或許,也是時候摘掉「女導演」的頭銜——她們是優秀且當之無愧的導演。
1. 安妮華達,《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安妮華達走過影壇 60 餘年,從黑白片到彩色片,從紀錄片到劇情片,從膠卷到 DV 攝影,留下了 40 餘部作品。她是首位獲頒坎城影展榮譽金棕櫚獎的女導演,亦是首位獲頒奧斯卡金像獎榮譽獎的女導演。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為安妮華達 1962 年拍攝的成名作,完美詮釋後現代女性主義的經典作品。美麗的年輕女歌手克萊歐,從下午 5 點開始,就焦慮地等待著 6 點半出爐的體檢報告。她遊走於巴黎左岸街頭、咖啡廳、家裡;見了情人、親友和休假士兵;談死亡、談絕望、談活著的意義。最終的報告結果如何,似乎已不重要。
2. 趙婷,《游牧人生》
趙婷以《游牧人生》奪得 2020 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兩項殊榮,更是首位獲得最佳導演的華人女性,一舉打破種族與性別的雙重玻璃天花板。她在獲獎後受訪表示:「我的父母總是告訴我,我就是最好的我,你就是自己的藝術品。 」
《游牧人生》描述一位因美國石膏公司關閉而失去家庭和工作的中年婦女,毅然變賣財產,買了一輛房車獨自踏上穿越美國西部的旅程。她在四海為家的游牧人生與許多人相逢又相離,也道出每一位流浪路上的人所懷抱的哀愁。
《游牧人生》導演趙婷
3. 許鞍華,《女人四十》
許鞍華是香港新浪潮代表導演之一,她於 2020 年獲得第 77 屆威尼斯電影節授予的「終身成就金獅獎」,成為全球首位獲得該獎項的女導演。《女人四十》和《桃姐》更是香港電影金像獎史上唯二大滿貫作品(即一部電影同時獲得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和最佳男、女主角)。
《女人四十》故事講述一位職業婦女的婆婆因意外過世,公公又患上阿茲海默症,同時背負妻子、母親、員工的多重壓力,心裡的疲憊逐漸讓她走到忍耐的邊緣⋯⋯。
4. 凱薩琳畢格羅,《危機倒數》
凱薩琳畢格羅擅長科幻、動作、恐怖題材,更在 2010 年奧斯卡以《危機倒數》擊敗《阿凡達》奪得當屆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等六項大獎,成為史上首位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女性。她曾說:「如果女性拍電影有特定的阻力,有兩個原因讓我無視阻礙:我不能改變我的性別,我也拒絕停止拍攝電影。」
《危機倒數》故事圍繞一群在伊拉克戰場搶先拆除危險炸彈的精英部隊,一名新任的中士在接管小隊後,由於特立獨行的工作方式而與隊友們發生了分歧。
《危機倒數》導演凱薩琳畢格羅
5. 瑟琳席安瑪,《燃燒女子的畫像》
瑟琳席安瑪是「5050x2020」運動的發起人之一,她曾說:「我想把心、靈魂與身體還給她們。」也時常以行動和作品呼籲提升電影中女性凝視的可見度。
《燃燒女子的肖像》是她的第四部長片,這部作品描寫 18 世紀的法國莊園,一位年輕女畫家瑪莉安受託為伯爵夫人的女兒艾洛伊茲繪製出嫁用的肖像畫,但這位富家小姐不願嫁給素未謀面的男人,瑪莉安只能在白天觀察艾洛伊茲的一顰一舉,晚上再秘密作畫。朝夕相處下兩人漸生情愫,但大婚之日即將來臨,兩人是否能逃離充滿束縛的現實?
6. 茱莉亞迪克諾,《鈦》
法國新銳導演茱莉亞迪克諾執導的《鈦》,在今年的坎城影展殺出重圍,拿下最高榮譽金棕櫚獎,她也成為影史第二位獲得金棕櫚獎肯定的女導演。她曾表示:「當人們稱我是女導演時,這總是有點惱人。因為我是一個人,是一位導演。我拍電影是因為我是我,而非因為我是女人。我就是我。」
《鈦》講述一名年過中年的消防員,在多年後意外找到失散多年的兒子。但隨著如影隨形的神祕血腥事件,卻發現這名「兒子」似乎藏有驚人秘密⋯⋯。
本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得獎作品《鈦》
文/宋映萱;圖片來源/Giloo紀實影音、翻攝自IM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