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能和機器人建立情感嗎?機器人是「活」的嗎?它們能夠撫慰人心嗎?當機器人科技日漸成熟,進入社會、甚至走進家戶,我們應該如何與機器人相處?這些是紀錄片《人造之愛》(Mechanical Love, 2007)試圖探究並回答的問題。
全片主要沿著兩條軸線展開,一條是知名日本機器人學家石黑浩(Hiroshi Ishiguro)的仿真機器人和石黑浩的家人,另一條則是機器海豹PARO和歐洲養老院的居民們。這兩條軸線,分別對前述問題給出既肯定又否定的答案。與石黑浩機器人對話後,石黑浩的妻子表示可以與機器人共同生活,但女兒卻堅決想要她的「真爸爸」。德國的科納太太每天開心抱著她的PARO出入,但其他人卻對此頗有微詞,甚至覺得她「怪怪的」。這種曖昧不明——甚至有點矛盾——的回答,究竟從何而來?
《人造之愛》打開了觀眾的好奇心,但把具體的答案留在銀幕之外。人機互動的研究,似乎能給出部份解答。只要機器人——嚴格來說,「機器」就夠了——能夠對人類一定數量的行為產生反應,即使那個反應非常簡單、甚至完全不涉及「理解」或「分析」人類意圖,人類也會傾向於認為這種機器人是活的、是個有著自主性(autonomy)的他者。這足以解釋為何科納太太就像愛護寵物那般對待PARO,但其他人則顯得興趣缺缺、甚至不耐(尤其是片中團體練唱的橋段)。科納太太抱著PARO、對它講話,而PARO會對科納太太的聲音和撫摸做出回應——這是沒有接觸PARO的看護或其他長者無法獲得的經驗。不只科納太太如此,片中好幾個與PARO互動的長者,都對PARO親切有加。
在PARO的例子中,如何給出回應才是重點,仿真反而不太重要。PARO的設計者在片中提到,之所以不做機器貓而做海豹,是因為人類對於貓的行為普遍熟悉,反而很容易注意到機器貓的「不自然」;相反地,多數人不清楚海豹的日常行為,所以即使PARO的某些行為其實是「無中生有」,依然能夠促使人類與其建立關係。但是,我們可以追問,如果在技術上,機器貓能夠完全模仿真貓的行為,問題是否就解決了?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知名機器狗AIBO的創造者說,如果機器貓如同真貓一樣對人類愛理不理,使用者反而會抱怨機器貓不聽話。換句話說,人類需要的是能夠給出「正面回應」的機器寵物,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仿真才有幫助——也難怪 AIBO 會大賣,「飼主」甚至會替壞掉的AIBO舉辦喪禮。
然而,「經由互動產生情感」的解釋,很難用在石黑浩機器人的例子上。妻子和女兒都和石黑浩機器人對話了,但兩人產生截然相反的態度。為何如此?在我看來,這其實涉及了「何為人類」這個攸關自我瞭解的大哉問。石黑浩認為,只要機器人的外表和動作像人,即使它沒有我們認為的心靈,人們仍可能相信它是真人。因此,我們在《人造之愛》中可以看到,石黑浩非常在意機器人臉部的細微動作,除了力求與人類互動時反應得宜,更讓機器人即使只是待在旁邊、不需給人類回應時,仍然會輕動眉毛、轉動眼珠、稍微擺頭。這是石黑浩機器人栩栩如生的關鍵。然而,這種栩栩如生只對妻子生效,對女兒反而造成類似恐怖谷的感受。究其原因,很可能在於妻子和女兒與真人石黑浩的互動時間與模式。
在《人造之愛》中,石黑浩不只一次自承他的日常活動非常固定,妻子也說相當熟悉他的行為,兩人似乎頗行禮如儀(甚至有點無聊)的過著日子。這表示,對於妻子來說,石黑浩會說什麼話、做什麼反應,是可預測的。這種情形,是許多結縭已久的夫妻都會有的感受,石黑浩夫妻也不例外。但這種可預測性,對於女兒來說卻沒有。一方面,女兒與石黑浩的相處時間顯然少於她的母親,另一方面,石黑浩在片中說他和女兒的相處主要是「玩」。不難想像,要「玩」得起來,預想之外的回答和動作是避免無聊的最佳方案。換句話說,在女兒眼中,石黑浩從來不是有著固定反應的互動對象。因此,機器人石黑浩和真人石黑浩的落差,就妻子而言並不明顯,或至少在可接受的範圍內,但對於女兒來講卻是天差地別,以至於產生抗拒心理。
這裡不是要說,夫妻相處應該多些變化,而是要說,石黑浩的機器人確實挑戰了我們對於人類的設想。試想,如果女兒長大了,脫離那個以玩為主的年紀,也越來越熟悉石黑浩的行動和說話模式,她會不會也願意接受與機器人父親共同生活?或者,反過來說,假設最新版石黑浩機器人能夠行動自如、幾乎完全模仿真人石黑浩的行為,而女兒從小就跟它相處,她會不會根本就不會發現一直照顧和陪伴她的是個假人?如果真的如此,那麼人類賴以為人的「心靈」或許並非必備,能夠判斷一個人是否為人的,只有他/它對周遭的回應,以及他/它如何與我們互動。這並非信口開河,事實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研究發現,人類行為的可預測性極高——或許,我們根本從未擁有過堪稱自由的心靈。
這個大哉問,並不是《人造之愛》的主題,卻是隱藏在背後的論題。這或許也是片中總是隱約的透露著張力或詭異感的原因。白色柔軟的PARO海豹表皮,下面卻是一具全黑的機器骨架和馬達;外表近乎真人的石黑浩機器人,卻在關掉開關以後依然睜著眼,但向後癱瘓在座椅上。我們很難想像生命的真相竟是如此,更不希望自己不過是另一個OOO機器人。石黑浩說,他看著自己的仿真機器人,彷彿就像在照鏡子,唯一不同是,照鏡子時他可以移開雙眼,但他的機器人卻一直在那裡。他未曾盯著鏡子一、兩個小時,但經常看著他的機器人讓他發現從未認識的自己。
《人造之愛》發行至今已逾10年,但它的探究與追問卻未曾停歇——機器人正是人類的鏡子,逼著我們不得不重新觀察和檢視身為人類的意義和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