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6

饒雙宜

亂世與備忘・三年前的今日與三年後的未來

(編按:Giloo紀實影音特邀來自香港的媒體人與編輯饒雙宜,以曾積極參與雨傘運動的行動者身份,回應《亂世備忘》。在這篇「寫給片子裡的這些戰友」一封平實且私密的書信裡,饒雙宜時而輕描淡寫、時而深刻探問,呈現出經歷一個高強度的運動,與數年後閱讀「一份影像備忘」,在個體身上所帶動的延燒的情感與思緒。)

所有戰友,你們還好嗎?看著《亂世備忘》,好像再次回到現場,嗅著那裡的空氣。畫面裡你們的臉,陌生卻又非常親切,雖然我們並不認識彼此,但肯定曾在現場擦身而過。你們所有的情緒都是我所有,因為我想像中的美好香港,與你們同樣:在某個幻想國度,有民主制度、公平公義,市民能真正普選出行政長官。這些遙不可及的要求,不過是一個人民對所處社會的基本想望。

天不從人願,所以我們嘗試爭取,不惜一切代價。

那場運動於寒冬中完結,還記得在添馬公園被驅趕時狂奔的情形?海富天橋擠滿了人,我們只能靜默離開,回頭看著橋下的「村莊」被推土機拆掉,心裡開出一個洞,被巨大的無力感吞噬。高牆無堅不摧,雞蛋還能做什麼? 回復平常、假裝無事、透過電視看政局變化,不再與親友討論時事政治。運動後的反撲陸續出現,「黃絲」vs「藍絲」、「本土派」vs「左膠」,關於「港獨」的輿論和批評等等,人群漸漸分裂,劃清界線,互相埋怨、指責、恥笑。

這三年,一年比一年長。「鉛水事件」、「三跑」、「七警案」⋯⋯2015年政改方案被滑稽否決;2016年發生「魚旦革命」;2017,我們換了新一屆行政長官,依舊不是全港市民所選,絕望的香港人幾乎要擁抱親建制的曾俊華,卻由林鄭月娥跑出。政府繼續推出強硬政策,「一地兩檢」、「東北運動」和「雨傘運動」後的清算接踵而來⋯⋯不能忍受的時候,索性不看新聞,靜靜處理思緒。劉曉波死了沒幾天,香港有了政治犯,我們又在街頭集會,彷彿只有同在,才能跨過這些無比艱難的時刻。

「兩傘運動」是一種失敗嗎?這幾年我一直反覆思考。

於大馬路上睡覺的日子,非常超現實,像一個不曾發生的夢。美夢?還是惡夢?說不準。「雨傘運動」是某部份香港人的傷口,作為曾經參與的人,我一直把回憶嚴密的隱藏起來,如常生活,上班、睡覺、玩樂。懷著一心破碎,默默接受審判,眼睜睜看著年輕人因為各種抗爭運動遭到定罪。我們自然也審判自己――我也曾走到街頭,憑什麼卻由黃之鋒、羅冠聰、周永康和很多默默無聞的人付出代價?

我在自責的漩渦中,為自己平安的生活感到羞愧,沒有臉面對於下一代,也許你們也有同感?無奈無力之際,三年後的現在因為《亂世備忘》我又得以回頭再走這一遭,通過陳梓桓拍下的片段和你們的出現,以為已經淡化了的回憶,突然歷歷在目。

由「926」重奪公民廣場開始、與警方衝突、 到「928」以雨傘擋胡椒噴霧及催淚彈、與警方爭持,在接下來那三個月,數萬人日夜論更,展開了露宿街頭的生活。曾經參與「雨傘運動」的人,都一定曾為此與家人爭吵、盡量在忙碌日常中擠出時間到現場、認識新朋友、商量對策、共享物資、爭論、和好。還需要處理伴隨種種狀況而生的種種情緒:希望、失望、憤怒、憂傷,復又充滿希望,循環不斷。要否將行動升級,留守金鐘或者旺角(還有銅鑼灣),有沒有被捕的準備――每天都是交差點,迫使每個人去選擇,而每個選擇都有所背負。現場的大家懷著看似相異其實雷同的原因,把自己投進運動裡,摸索;嘗試在複雜的世情中,找到些純粹的價值,站穩。

那真是一個非常痛苦疲憊的歷程。

《亂世備忘》,如同任何紀錄,從來都只能呈現部份真實。但它當然珍貴:看來零碎鬆散的片段加總起來,捕捉了你們當下的思考、掙扎。作為整體,它不完整卻有血有肉,展現了每個人想要被了解,以及了解他人的慾望。而一場運動,就是由妳我與無數個個體凝聚起來的。

在現場留守過的人都知道,時間漫長無聊,衝突只是一小部份。更多時候,村民閒在那裡待機。幾萬個人有了相遇相處的機會,於是發現,大夥縱有同一目的,卻抱持不同的立場、觀點、底線、方法,如何包容和尊重彼此的分歧,成為最大課堂,當中更要與另一方,或說與「惡」共存。《亂世備忘》裡,除了你們與梓桓絮絮的自白、現場的日常、互動,片中也有很多空鏡,拍下的城市景觀,「村」裡「村」外營成荒謬的對比。衝突自然也佔不少篇幅,晃動的鏡頭直接記錄了當時的混亂情形,以及各人激動的情緒。無論是傘運者或是警方,總是敵對著、僵持著。像片中視周庭為女神的你,常常站在最前線,向警方道出不滿和疑惑。不少人更一直試著與警方「對話」,游說他們,責難他們,勸喻他們:「大家都是香港人,為什麼你要站在我們對面?」換來的,是冷漠無視,甚至暴力對待。當然了解啊,警方只是聽差辦事,強硬的政權在後面指揮。除了如此囂張拔扈的「惡」,現在回頭看,那同時是一個直面人性種種「惡」的機會。它不僅來自敵對陣形,也有內部矛盾,或發自自己內心的。當我們累了,亦不想聆聽、忍耐,只想罵髒話或放棄。每個人其實都恐懼、懦弱,卻不得不勇敢起來,繼續冷靜討論、沉澱、反思。

支持著你們和我的,大概是在過程中感受到的善意?市民捐來無盡的物品、夥伴互相傾訴、不同人帶來不同的付出,建築出畫面裡的露天自修室、物資站、街頭教室、公民講堂、「連儂牆」,還有鏡頭外的回收站、漂書點,以及我最愛的「呼吸站」(吸煙區)等等。大家貢獻自己的技能分工合作、安排留守時間⋯⋯在無政府的狀態下,實現了理想的共享生活形態與默契,縱然短暫,也告訴了世界,香港人真正擁有某種獨特的精神和素質,他們實幹、靈活、井然有序,帶著無私的心。

很多人批評傘運者破壞社會秩序。但其背後,除了對民主的訴求,也許只是一份同理心――不想讓學生或任何人落單。「學民思潮」的學生才十多歲,卻極力希望改變現況,爭取他們想要的未來和權利。片中的女學生,肩膊那麼小,怎能不被觸動?所有人都只抱著1%的希望,以肉身抵抗龐大的國家機器,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以功利的角度判斷,這場運動的結果當然不如預期。推翻既定規則從來不容易,《亂世備忘》亦只是億萬流沙中的驚鴻一瞥。這二十段影像,記錄了某段特定時空,你們在政治現實下的選擇和付出,包括導演自己。我只想說聲謝謝,感恩我們曾經過看過同一片星空。也謝謝梓桓的記錄,讓我知道那並非一場夢,它雖然是私密的影像,卻有種公共性,因為這七八十天早已成為香港人的集體記憶,尤其是「村民」。

對於你們所經歷的,我完全身同感受,那就是大部份傘運者的經歷,甚至是所有人。生命裡的諸多時刻,是一場場反覆的辨證, 需要我們叩問自己內心,相信的究竟是什麼,希望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願意犧牲什麼,去換來什麼。你們的傷口有否癒合呢?這數年我慢慢相信,「善」「惡」將永遠存在。善惡同樣是人性,當中沒有對錯,重要的是自己做出了什麼選擇,尤其在環境嚴苛的時候。我們願意靠向哪一邊,世界就會變成那個模樣。

我也學會包容無力的自己,未如想像中那麼強大。一場抗爭運動就像生活,高山低谷,讓我們通過挫折或美好的經歷學習,並了解自己。重要的是,這段路有大家的陪伴。我從不覺得我們「輸」了。片頭的煙花燦爛綻放,短暫美麗,像每個當下一閃即逝。美好的事情壞的事情,都終將過去。戰鬥過後,把「備忘」銘刻心中,繼續努力經營每件事,每個過程,就是意義。

 

共勉。

饒雙宜
2017.12.13

曾積極參與雨傘運動,是來自香港的活躍媒體人與編輯。與鄧烱榕等友人創辦《what.》雜誌,每期單一主題深入刻畫香港面貌。曾編輯《十年・內外》、三聯「土製漫畫系列」等書籍,她的文字亦散見於《明報》、《號外》報章雜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