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9

卜昱文

McQueen:以生命抵抗世界的時尚傳奇

自從Alexander McQueen在2010年突然辭世,這部關於他的紀錄片《時尚鬼才:McQueen》終於在2018年姍姍來遲,再次提醒世界曾榮幸擁有這個天才般的存在,他短暫而精彩萬分的創作生涯,開啟了時尚、設計、藝術的全新視野。

McQueen的驟然離開留下無盡的謎團,然而這部由Ian Bonhôte與Peter Ettedgui執導的傳記電影,終於讓我們能更進一步地貼近McQueen的內心世界。對兩位導演來說,這從未是一部時尚電影,因為McQueen是不僅止於時尚的存在。在此片問世之前,我們對McQueen的瞭解,大多來自他一季又一季的驚人創作,似乎沒有盡頭地一再登上前所未見的高峰,而McQueen的特殊背景,又為他的成功故事錦上添花:來自倫敦街頭的普通青年,因天賦而求知若渴地在英國傳統裁縫學徒制裡打下紮實基礎,為了更上層樓進入皇家聖馬丁設計學院,在畢業展正式出道後,竟然被法國老牌Givenchy延攬為設計總監,還同時發展自己的同名品牌,在Gucci的資金挹注下擴展規模,躋身一線國際品牌之列,卻在2010年2月在自宅結束生命。於是他的設計成為絕響,至今再也沒有人能達到McQueen所開創的嶄新未來眼光。

要拍攝一部有關McQueen的電影是極度困難的,然而兩位導演被McQueen生前一貫挑戰不可能的強烈意志激勵,決定以設計師本人的話語,做為電影的主要架構,而McQueen作品風格之強烈,每場秀都能獨立成一部藝術短片,在這部紀錄片裡照慣例地搶盡風采。導演在視覺上以McQueen知名的頭骨影像貫穿全片,融合大量真實的史料,包括McQueen生前所拍攝的影像及錄音,以及家庭成員、親密伴侶、老友及同事的訪談,這些幾乎像是告解般的傾訴,不僅描繪出McQueen真正的樣貌,也像是一種對痛失他的親友之宣洩慰藉,揭露McQueen偉大創作的可能來源,以及在輝煌成功背後的各種犧牲。

對McQueen的親友來說,無論其功成名就,他們口中永遠還是那個當初的「Lee」,經歷了那樣可怕的陰暗童年,卻依然長大成一個溫柔善良的男孩,熱愛團體工作、待人親切,迥異於其離經叛道的作品形象,而他傳奇般迅速竄紅的故事,其實是清晰明確的人生目標驅使。

但即使天賦異稟如斯,為了變成「McQueen」,他不僅捨棄了Lee這個名字,也必須做出一連串無可挽回的交換。電影裡回顧McQueen職業生涯裡各重大轉捩點的作品,對照Lee私生活當下的各種艱難時刻,開疆闢土的工作伙伴分道揚鑣、與力挺他的伯樂Isabella Blow漸行漸遠、事業版圖擴張與日俱增卻無法停歇的無比壓力,曾經轉化成一場又一場陰暗且完美、病態且華麗的時尚大秀。McQueen在作品中留給世人如同神蹟般的形象,但這部電影反而難能可貴地讓我們初次窺視,「Lee」身為凡人的煩惱掙扎,終於在其摯愛的母親過世時潰堤,選擇與她一起離開,而事後回顧McQueen最後一季的作品,雖然又是再次突破創作向度的前瞻作品,但其中難以隱藏的紛亂思緒與強烈孤寂感,我們與其扼腕再也沒有看到其新作的機會,經過這部電影剖析之後,也許能感同身受而明白McQueen所選擇的斷然謝幕。

八年之後再藉由這部電影綜觀McQueen之於時尚史,也許是千禧年交替時刻才有的曠世奇景,做為承先啟後的時代註解,如果說二戰後的Dior、Chanel奠定了服裝設計師於裁縫之外的地位,70與80年代的YSL、Versace、Armani等讓服裝設計師成為明星,大幅提升時尚在文化中的地位,90年代與千禧年交替的前後的McQueen,則把時尚一舉推向與藝術合流的高峰,融合視覺、影像、科技於一身,甚至突破了身體的藩籬界線,以傳統為素材創造出挑戰各種極限的前衛,不斷戳破時尚幻夢的虛假表象,而這樣的成就堆砌於McQueen終其一生地全力抵抗世界。紀錄片《時尚鬼才:McQueen》呈現了他在天賦的才華之下的勇氣與意志力,雖然我一直期待奇蹟出現,故事能有不一樣的結局,然而人生的苦難不能粉飾太平,至少我們有這部電影能再次對McQueen致上崇高敬意。

學過建築,拿過兩種設計碩士,視覺、服裝、室內設計、裝置藝術等作品曾於國內外發表,世界五大博物館只剩下羅浮宮還沒合作,不知不覺竟然又跨了一個領域成為作家,著有《米蘭狩獵日記》,並撰寫建築/設計/時尚專欄。在米蘭與其他各式各樣的城市間跑來跑去,志願卻還是當一隻天生就穿著Dolce&Gabbana的貓。 臉書專頁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luciapo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