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6

傅紀鋼

《假性自由》——獲得自由後仍需面對的問題人生

這是一部美國的更生人紀錄片。一個半小時的電影,紀錄了三則更生人出獄後的故事。

三個不同背景的人,布萊恩、璜恩跟吉尼亞的母親,迎接返家後的新生活。他們要如何面對陌生的未來?

三則故事呈現了美國嚴重的社會問題,透過更生人的自白,以及真實的生活紀錄,我們可以發現他們一開始走錯的路,不單是他們自己造成的,而是環境帶給他們的影響。在窮困的黑人街區,人可以走在路上無故被看不爽就被槍殺,幫派份子可以藉任何理由吸收下線,替他們為非作歹。片中的三人都不是真正的壞人,有的被脅迫,有的只是為了求生存,最後犯法被關。

導演跟著三位更生人,深入他們的生活狀況。從他們如何在互助會上尋求心理重建與慰藉,同時也呈現他們如何改過自新融入社會,試圖重新生活。但一切都不是那麼的簡單。跟家人疏離的布萊恩努力想要找到生活中的心靈依靠;吉尼亞面對母親過度的關心,呈現了依賴與抗拒共存的矛盾心理;而璜恩同時面對必須照顧家庭經濟,與茫然的生涯追求,顯得不知所措。原本就已經脆弱無助的更生世界,完全無法從社會找到依歸。

但他們還是一邊忍受的心理痛苦,一邊承擔著過去犯下的罪,不斷地思考人生意義。他們想要重新來過,在諮商師的輔導下慢慢的重回社會。最後似乎有了好的結局但在美國這種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社會中,他們的前途依然危險,最後會不會重蹈覆轍?也有待觀察。

電影當中同時探討了美國的社會輔導問題。聯邦政府面臨預算縮減,在許多教育與社會福利的款項遭到刪減,貧困街區的青少年,依然很容易被外界引誘,不小心就走上歧途。這是社會體制與文化的關係。如果片中的主角們都來自一般的中產階級家庭,根本就不會犯罪。但美國政府也不可能全面照顧好每一個人,而三位更生人最後在民間的照顧系統下,最後重新生活已經是幸運了。如果把焦點放回台灣來看,有些事情只能令人洩氣。

台灣的社會案件犯罪率雖低,但犯罪人口的人數卻高。台灣社會偏向保守,很多人只要有前科,最大問題並非體制不接納他們,而是更生人總是被社會排擠,社會大眾不問過去、不問動機,只要曾經犯法,永遠就會烙上道德缺陷的印記。很多更生人被迫隱瞞過去,然後在社會排擠的怨忿下,在機會來臨的時候,不是再次傷害別人,就是重回本行。鄉民總是對犯錯的人喊打喊殺,從不給他們第二次機會。很多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好再次犯罪,回到監牢之中。

根據法務部資料,2015年新入監的受刑人,有前科者共計2萬6,260人,占全部的77.5%。大家都知道許多刑事案件都是衝動型犯罪,很多都是初犯,而這兩萬多前科犯為何再次犯法?這一方面與台灣社會經濟的現狀有關,另一個則是台灣人對於罪犯的歧視。

台灣許多社會問題就在這樣的氛圍下,持續的惡化。雖然也有不少社會善心人士會幫助更生人,但很多時候他們卻只能隱藏在社會角落中,不被聞問。美國可以有這樣不帶批判與道德勸說的紀錄片,去探討更生人問題,台灣討論更生人的報導跟電影有多少,相信大家都沒什麼印象。

而台灣只有多一些這樣的紀錄片出現,也許我們更能體會社會底層遭受的困境與問題。如果真的要拍故事真的是說不完,許多媒體都採訪過更生人,而每天翻開報紙,就有許多因為小罪入獄的弱勢。日前甚至有老人因為沒錢買東西吃在大冷天中,到超商假裝搶劫店員,要求檢察官把他關起來,這樣才有飯吃。

台灣社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怎樣的人會被遺落在社會保護傘之外?為什麼沒有人想拍這樣的紀錄片?是否大家的溫情都只表現在中產階級只關心弱勢的偽善價值觀?這也許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地方。

「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追求正確答案的人,終究會失敗。」這是片中互助會裡面主持人講的一句話。是非對錯豈是那麼簡單?重點是要問對問題。更生人是如何走向歹路?要怎麼解決?也許不只是在美國,也是在台灣的每個人都必須思考的問題。

詩人、《前進》文學誌發行人。時常現身於社會運動現場, 為所見所聞撰寫評論。亦曾任媒體記者,書寫遇見的人物與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