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5

黃以曦

華語電影群像|時間以下一筆竄改,覆蓋往上一筆:沈蕊蘭作品推介

文/黃以曦

沈蕊蘭的短片《列車消失的那天不會更長也不會更短》,這部只有不到七分鐘的實驗記錄短片,如今已有了《列車消失的那天》的75分鐘版本紀錄長片。這個計畫的起點是導演的一位朋友當時正要出家,她用影像紀錄她的觀察與兩人生命和生活曾有過的交會,儘管後來的長片版本或可對此一發想有更周延的描述,但在此一短片中,作者亦掌握了整個計畫最核心的「流動」概念。

《列車消失的那天不會更長也不會更短》劇照

這是沈蕊蘭的第一部電影創作,她原本多是以美術館的映演來呈現作品;沈蕊蘭的電影筆觸有很明顯的來自於泰國導演阿比查邦韋拉斯哈古的影響,在短片尤甚。在她的作品裡,影像與敘事的關係是兩條時而平行時而交會甚至錯綜的線,隨表面上口白似乎線性展開,影像卻持續做出更多的試探、拉扯、迷走或往字句的更深處去。

短片《列車消失的那天不會更長也不會更短》,電影開始就進入導演對友人的提問和對話,友人說起他做的夢,夢中有位僧人,給了他一件僧衣,那是件補過的架裟,他遂將衣服披上。這是「故事」的起點,或也是終點,或亦可是某個懸空的註腳。「佛」或「出家」俱帶有朝虛空投去與無常的概念,但短片亦關於此一階段性切換回過頭來對於原本人生所寫出的新的圖式。

影像從一幀幀晃搖難辨或殘影式定格,轉接往幾張火車的切片到晃蕩著行駛、穿過了一張又一張風景。或許是塵世的歲月,也可以是自此之後恍如隔世的前世的時間。

另一部沈蕊蘭短片《一些時刻,夜晚在黎明前終止》,這個計畫始於作者於夜間遊逛於杭州各個不同街巷角落,作者自陳的「(這個創作要)通過一種用身體丈量地理的方式,從而加深對一座城市的理解」,精確而切題地側寫了這段影像。出身於中國美術學院的她,作品可見當代藝術的思索邏輯和介入方式,也飽含了如詩的文學性。

《一些時刻,夜晚在黎明前終止》劇照

短片中有湖對岸看去的城市全景、有為窗框所令定輪廓的夜色、有夜晚的光打進打在牆上搖曳的植物;人,或許以某種接近靜止的動態在其中,或者遠得難以辨明;凝止的夜,卻有發光的列車結實前進、建築立面的曳影,提示著此一巨大夜色之吞噬性及其被對抗。

《一些時刻,夜晚在黎明前終止》呈現了儼然的文明與城市景觀下無所不在流竄著的野性,那既來自於人類活動、來自大自然仍虎視眈眈或逕直漶入,也還有個體與集體記憶的動能,是它的可靠,更是它的不可靠。而時間,決絕地以下一筆竄改、覆蓋往上一筆。

影評人,作家,著有《離席:為什麼看電影?》、《謎樣場景:自我戲劇的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