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4

李政亮

邱炯炯系列專題|《痴》:張先癡的「右派」人生

邱炯炯的紀錄片《痴》(2015),以「右派分子」的張先知(筆名張先癡,1934-2019)為主角。張先癡在1957年反右的整風運動中被劃為右派分子遭勞教,而再被判決叛國罪,直到1980年獲得平反。

什麼是反右運動?

1950年代,兩個相互矛盾的運動在建國之初的中國登場。

1956年毛澤東所提出「百家齊放,百家爭鳴」,鼓勵大家對政治體制乃至文學藝術踴躍發言批評,一時之間,意見踴躍。不過,同屬社會主義國家的匈牙利面臨國內的抗議聲浪,毛澤東憂心政權不穩,風向為之一變。1957年隨即發起整風運動,糾舉國內的右派分子。兩個運動方向截然不同,毛澤東將之解釋為「百家齊放,百家爭鳴」旨在「引蛇出洞」。反右運動中,約有317萬人被劃為右派分子,其間,有為數眾多的冤、錯、假案,直到1980年,共產黨承認錯誤,進行相關人士的平反工作。

對台灣觀眾來說,關於中國的反右運動,最知名的作品應是章詒和的《往事並不如煙》。這本作品2004年出版之後,雖然在中國成為禁書,但在華人圈引發廣泛討論。作者章詒和,是「頭號大右派」章伯鈞之女,書中以父母的友人在反右運動中的處境為主題。

張先癡的傳奇人生 

《往事並不如煙》書中所述的人物,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時,都已是各領域的秀異之士,書中所說的生活也多在政治中心北京。與之相較,張先癡的傳奇人生,可說是年輕一代的地方版反右敘事。

《痴》是以張先癡的「格拉古」系列回憶錄(《格拉古軼事》、《格拉古夢魘》、《格拉古實錄》)為基底,「格拉古」暗喻俄國作家索忍尼辛描寫勞改營黑幕的名作《古拉格群島》。張先癡十五歲時受共產黨思想的影響,成為進步學生,進而與國民黨高官父親意見不合,被逐出家門,而後投共。

然而,二十歲開始,張先癡卻面臨共產黨取得政權之後的種種舉措,其背後就是共產黨為了維持政權,開始在人民內部進行區隔。一是血統論,像張先癡這樣父親是國民黨要員的人,不能在重要部門工作二是組織對個人的影響,張先癡與前妻的婚姻,因兩人出身皆有問題,不被單位長官認可,婚禮當天無長官出席。影響張先癡最關鍵的,自然是從大鳴大放到反右的轉折。他在座談會上提出的意見,成為被劃為右派的把柄,先是送勞動管教,三年後不堪折磨越獄,被捕後,再入看守所,1964年,再被判處叛國投敵罪十八年,直到1980年平反釋放。

邱炯炯的詮釋

導演邱炯炯是如何詮釋張先癡的一生?

以反右為主題的紀錄片,包括胡杰的《尋找林昭的靈魂》(1999)、艾曉明的《夾邊溝祭事》(2017)等,這兩部作品都是典型的紀錄片,從尋找真相的視角出發,重探歷史,然而,在中國也都是禁片。川劇世家出身的邱炯炯,則另闢途徑詮釋大歷史下小人物的處境。邱炯炯的作品裡,有濃濃的川味,或探索家族史、或再現四川文化,呈現出趣味盎然的地方色彩。張先癡雖是湖北出生,但平反之後也定居成都,他的人生也可說是四川歷史的一部分。

邱炯炯的《痴》有兩大特點:一是邱炯炯對形式的重視。《痴》是在其父親友人廢棄的汽車廠所拍攝,全片塑造了歷史迷霧的氣氛,尤其開頭與結尾都以毛澤東的說話為背景,外加時而穿插的毛澤東畫像,充分展現政治強人的一聲令下,對小人物生命軌跡轉折的直接影響。反右運動開展之後,門孔的眼睛代表人們相互監視、綁上紗布象徵被批鬥右派的座椅、朗讀共產黨政策夾雜著蒼蠅飛舞的畫外音等,可以看到導演以實驗手法展現對歷史的詮釋。

二是《痴》當中的主述者,除了穿插出現的張先癡的聲音之外,就是從導演以「我」代替張先癡敘述。兩個聲音的差異,在結尾部分突顯出來,張先癡本人的說法是「1957年中共將我劃為右派份子是絕對錯誤的,因為那個時候我並不是個右派。中共對我的問題進行改正,也絕對是錯誤的,因為這時我已經是個貨真價實的右派」。至於導演的聲音,則是「他(張先癡之子)基本上是個文盲,不過,這件壞事又像魔法似的變成好事,這個文盲般的孩子不可能從本書(格拉古系列回憶錄)中得知他父母的故事」。

張先癡的聲音,是反右運動親歷者的反諷式說法;導演所說的話,雖是從張先癡的視角出發,但卻像第三人所下的結論。然而,無論是哪個聲音,都帶著魔幻寫實的效果,與作品中的歷史迷霧相互輝映,也讓人更深刻地感受到國家暴力所帶來的創傷!

文化評論者,政大傳院兼任助理教授。研究興趣為日治時期電影史、華語電影與日本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