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6

林承緯

神道之國日本的不朽聖地:伊勢神宮

神道是日本固有的宗教信仰,其孕育於日本人的生活日常。自古以來,不論藉由農耕、漁業或是山林墾作,日本人順應大自然的變化共營共生,自然之力時而如慈母呵護萬物生長、物產豐饒,有時卻如猛獸洪水般,帶給人們不可測的災難險境。日本人把這股存在於大自然,代代延續的生命力視為神的存在,將山岳、岩石、草木、川流等自然萬物理解為神的依附所在。神道從世人對自然萬物的尊崇敬畏,在神社建築成形,祭典儀式具象下,構成日本特有的民族宗教「神道」。神道信仰起源甚早,其宗教型態屬於自然宗教,缺乏明確地教主、教義、教典,相較其他側重於道德教化、佈道傳教的宗教組織,神道則是以祭典為核心的宗教信仰。透過祭典凝聚區域居民的向心力,達到社群間的和諧,氏子信徒代代守護鎮守之林的神社,其呈現的宗教觀及信仰文化透過祭典與民眾生活緊密結合。

日本神道屬於多神崇拜的宗教型態,面對數以萬計的崇拜對象,神道以「八百萬的眾神」一詞作為統稱。在《古事記》、《日本書紀》等古籍之中,詳細描繪天地開創的日本神話起源,並將世界劃分成:高天原、蘆原中國、根之國、黃泉之國、常世之國等場域。其中,「天照大神」具至高的神格,不僅被視為日本皇室的祖先神,也是全日本國民的總氏神。現今坐落於三重縣伊勢市的神宮,也就是民間普遍慣稱的「伊勢神宮」,即為供奉天照大御神的終極宗教場域。從江戶時期以來,民間廣泛流傳這句「一生一次,伊勢參宮」的俗諺,反映出前往伊勢神宮參拜之於日本人的重要性。這樣普及民間的宗教朝聖活動,至今仍蓬勃流傳於日本社會,特別在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地方風物等議題再度受到重視,加上能量聖地(Power Spot)巡禮風行,以及伴隨著二十年一次的「式年遷宮」等特殊宗教祭典的舉行,到訪伊勢參宮來參拜朝聖,藉此洗滌心靈、探索自我,同時體驗傳統文化風情,讓伊勢參宮的熱潮能延綿不斷。根據2018年的統計,該年度前往伊勢參拜的人數高達850萬以上。

伊勢神宮的正確名稱為「神宮」,因坐落於伊勢這個地方,故常被慣稱為「伊勢神宮」。在日本,如明治神宮、熱田神宮、鹿島神宮等冠上神宮一稱的神道祭祀設施有數十座,因伊勢神宮特殊的宗教地位,故獨稱為「神宮」。神宮並非單一的神社,是以內宮(皇大神宮)、外宮(豐受大神宮)這兩座神殿為信仰核心,加上分布於伊勢市及近郊行政區內、共125座神社及附屬宗教設施所構成。也就是說伊勢神宮一稱,其實是如此龐大的神社群的總稱。

內宮供奉日本皇室祖先神,也是全日本人的守護神:天照大御神,外宮則祭拜食衣住守護之神:豐受大御神。參拜者首先來到外宮參拜,接著轉往五十鈴川畔的內宮,通過宇治橋進入由龐大森林所構成的內宮神域。內宮的參拜是以五十鈴川畔的御手洗場來潔淨身心,再穿越一層又一層的茂密林木到達正殿前,以二禮二拍手一禮的神道參拜作法完成參宮朝拜。

伊勢神宮創建至今約有兩千年的歷史,傳說自古以來天照大御神供奉於皇居內,直到第10代崇神天皇時期,才在皇女豐鍬入姬命協助下,著手於丹波、大和、紀伊等處尋找適合的建宮用地,最終於垂仁天皇26年(西元前4年),正式在今日的神宮現址伊勢地區落腳。神宮草創初期,主要的參拜者為皇室,到了平安時期中葉,庶民也開始前往伊勢來參拜。日後,參宮的風氣在伊勢信仰普及、交通經濟的提升,以及參宮環境的改善等因素促使下,在江戶時期形成一股名為「お蔭参り(托福參拜)」的朝聖熱潮。來自全國各地的參拜者不分男女老幼,結伴湧入伊勢參宮,在全國人口不到兩千萬的江戶初葉,一年就有三百萬以上的民眾來到伊勢。到了江戶末葉的19世紀,伊勢參宮的人數更高達四百萬。前往伊勢神宮參拜,可謂民眾一生中最大的夢想,當時情景正好反映在「一生一次,伊勢參宮」這句俗諺之上。

日本人心目中的心靈原鄉、永恆聖地的伊勢神宮,除了具有悠久的歷史源流,以及宗教信仰上的代表性,至今還保有當今特殊罕見的宗教祭儀,稱為「式年遷宮」。伊勢神宮原則上每逢二十年,包括內外兩宮正殿、附屬神社、社殿、鳥居、寶物、宇治橋等建物、設施、物件需全數重建更新。該祭儀從飛鳥時期持統天皇四年(西元690年)發軔至今已舉行過62次,定期性的式年遷宮祭儀,讓數千餘年來的造型、技術、儀禮等先民的知識得以完整獲得延續。近期剛落幕的第62回式年遷宮,順利圓滿於2013年落幕。下一回的「式年遷宮」至今雖還有十餘年,但是各項技術延續、用材準備、儀典規劃等準備工作,早已在神宮境內逐步展開,持續將這項人類文明罕見的文化遺產,朝下一個千年來傳承邁進。

民俗學教授。日本大阪大學博士,現任台北藝術大學教授兼文化資源學院院長、文化部國家民俗審議委員、日本關西學院大學世界民俗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日本國學院大學兼任教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兼任教授等職。專長為民俗學、民藝美學。主要著作有《台灣民俗學的建構》、《信仰的開花:日本祭典導覽》、《台灣的吉祥文化》、《宗教造型與民俗傳承:日治時期在台日人的庶民信仰世界》、《金瓜石神社與山神祭》,及近百篇期刊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