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Sentimental Films
鄭秉泓
寫影評的時候,我常常批評華語片、臺灣電影太容易搞傷感、販賣溫情。但其實我看電影的時候常常處於內在拉扯的狀態,冰冷尖銳的我,溫情傷感的我,到底哪一邊比較容易被電影打動? 這份片單涵蓋了成長電影、電影中的電影、故事與藝術的各種關係,作者如何說出自己的故事、以及如何兼容時代視野並反映社會意識,它們不是全部,但大抵解釋了我對於電影的當下想法。
Longing
楊曜愷
渴望是一種複雜的情感,交織著欲望、挫折、喜悅與痛苦。它可以是浪漫的、哀傷的,或是這兩者的微妙交融。還記得青少年時期的初戀,那個漫長的夏日下午,我躺在草地上,思念著一個幾乎不認識的人。那種渴望充滿了希望、天真與純潔。然而,有時渴望不僅限於某個具體的人或事,而是籠罩在一種說不清的不滿與靜謐的哀愁中。當然,還有那種瘋狂且充滿激情的迷戀,使人覺得沒有對方的氣息或觸碰,生活彷彿無法繼續。 本次精選的影片,每一部都喚起這種深刻的渴望感——既讓人窒息又難以抗拒,壓倒性的情感與美麗並存,充滿了難以形容的吸引力。
Sagittarius Directors Collection
陳潔瑤 Laha Mebow
什麼樣的人,就拍出什麼樣的電影~在射手座導演身上,表露無遺。19歲,看了庫斯杜力卡的電影,讓我對電影創作,有了不一樣的想法。生平第一次看影展片,就被專題導演——寺山修司給「嚇到」。誤打誤撞唸了電影系,卻在某堂的電影賞析課,被小津導演黑白影片的家庭日常,撼動了小時的回憶~後來拍電影的路上,被金基德快速製造與驚人的產量,佩服地目瞪口呆。幸好有電影!讓酷愛自由,天馬行空的射手,透過創作展現性格裡的,冒險,激情與勇敢~
Broken Social Scene
陳曉珮
世界即將崩毀,你看見了什麼?在這個混亂的時代,現實,往往比電影更不可思議。人類的貪嗔癡、無盡的慾望與執著,導致種種失控荒唐的行徑:獨裁當道、名利至上、暴力相向、踐踏人權⋯⋯世界逐漸崩解,彷彿即將毀滅。透過電影,那些瘋狂的景象重現;而我們看著,同時提醒自己,要保有僅存的那一點善良,與人性。
Youth in Focus
王兵
只要機器還在運轉,從第一刻起就開始記錄 —— 記錄性是影像和電影的活力來源。這個時代的影像並不專屬於電影,它也是藝術的載體,屬於一切可能。
Border of gloom
劉國瑞
我很喜歡「邊界」,不論是宗教的邊界、民族的邊界、國土的邊界,只要有邊界,就有慾望和故事。邊界存在的本意,就是禁止人們通過,因此它像是擁有魔力一樣,吸引著延邊少年或墨西哥難民這樣的人,去尋找聽說但未知的疆域。不管是主動或被動地離去 —— 因為生計、被領養或戰爭 —— 一旦走出了原生地,回去是一個更長的故事了。
Something Worth Committing to for a Lifetime
宇宙電波
人在有限的時間裡,能遇見幾件值得傾注一生的事呢? 對文化的眷戀、技藝的鑽研,以及對場景與家鄉的熱愛,讓人們不計回報地投入其中,成為持續前行的力量。宮崎駿不斷探索想像的邊界,坂本龍一在人生最後階段,依然以音樂回應世界。 這些創作者的純粹與熱情,或許正是讓我深深著迷的理由,也是我想分享這份片單的原因。 希望你也能從這些作品中,感受到創作者最純粹的愛,並找到屬於自己的熱情。
死びとの恋わずらい
謝文明
我喜歡這些奮不顧身去愛的電影,像上癮一樣無法自拔⋯⋯他們信仰著愛,愛著信仰,每個眼神都在燃燒的感覺。
Artificial Darkness & Nocturnal Sensorium
鮑勃粥
概念借用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Noam M. Elcott 和加大柏克萊分校教授 Iggy Cortez 的書寫,讓我們重新走入黑暗:從劇院的熄燈到拉上臥室窗簾,電影總伴隨著人造的黑暗。而當這層黑暗碰上都市的霓虹夜色,或是深夜小巷的危機,又或外太空的無光,感知被放大後,讓我們去凝視不同層級的深淵,一種螢幕內外的暢想與夢遊。夜越黑,明亮也越耀眼。
The Museum of Time
林人中
每一天,我們都在重新定義時間:測量走路或搭車到某處所相距的時間、星期一或星期五社死瞬間、氣候異常讓紅楓早到晚退、製作一杯外帶咖啡的時態、歐洲夏日白晝太長、深夜慢跑河堤或操場時區、紐西蘭與法國太難遠距戀愛的時差。時間萬象時間複數時間博物館。我喜愛思考藝術家如何思考時間:旋轉、跳躍、閉著眼;有時睡醒之間,更多時候,收藏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