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焦點人物|王宏恩:不一樣,造就了世界共同的美麗

睽違 22 年,曾以族語創作拿下金曲獎的布農歌手王宏恩再次發行族語創作專輯,在《一起我們 Muskun kata》這張作品中,他改編了許多布農古調詩歌,還特地前往崁頂部落拜訪長老,向他們請益古調詩歌的唱法、合聲和改編,並以同名紀錄片記下這段歷程。Giloo紀實影音邀請王宏恩在全新節目「Giloo Podcast」獻聲,與我們分享拍攝《一起我們 Muskun kata》過程中的趣事點滴,回顧出道以來的創作心路。

 

寫一首「阿嬤聽得懂」的歌

成為歌手,對於 30 多年前的部落少年王宏恩曾經是個太遙遠的夢想。當時的部落流行那卡西,連華語歌都不是很常見。王宏恩從國中時開始頻繁寫歌參賽,希望有朝一日能受到唱片公司青睞。為了符合市場期待,他總是以華語創作,持續努力多年卻始終沒有回音。王宏恩自承曾懷疑自己是否沒有才華,直到阿嬤和他說道,希望他能寫一首自己「聽得懂的歌」,「我開始反思自己怎麼從來沒為家人寫過歌⋯⋯阿嬤這句話像一把鑰匙,打開我夢想的大門。」

《思念遙遠故鄉》是王宏恩人生中的第一首族語創作。「當時我在教室上課,想著要幫阿嬤寫歌,突然就有種靈性的感覺襲來。」旋律和他對於阿嬤、故鄉的思念匯集成一條河流,自然地傾洩而出。「這是我第一次寫歌不依賴吉他和自己的想法,像是有人在播放一段旋律,而我只是把它記了下來。」

時隔多年,回想起這個生命轉折點,王宏恩仍是滿懷感觸。他笑道,「我當時邊寫邊在教室哭了出來,教授還以為我是被他的課程感動了。」他將這首《思念遙遠故鄉》放給阿嬤聽,正在縫衣服的阿嬤聽完後說:「聽你的歌,我織布織得比過去更漂亮。」這句稱讚看似含蓄,卻讓王宏恩完全明瞭阿嬤的欣喜。

 

心態正確,就會得到祝福

不過王宏恩也坦言,族語創作在部落的傳唱度、影響力始終不大。這也成了他時隔 22 年才推出全族語專輯的原因之一。「我很好奇,為什麼華語流行音樂的普遍度不分族群,卻沒有原住民的位置?」他希望能將原住民的生活寫進歌裡,「你有你的威廉古堡,我有我們的石板屋和祖居地。」

這份堅持也催生了《一起我們 Muskun kata》同名紀錄片的誕生。相當講究族語用字、發音的他,在專輯創作的過程中逐句向部落耆老請教古調唱法,「老人家是我的評審,也是這張專輯很重要的把關者。我希望讓聽眾也能見證這段過程。」他並正色提及,「我們需要正視一件事——很多年輕歌手的族語能力不是很好。」王宏恩補充道,「我相信絕大部分歌手寫族語歌曲都是一種對族群、文化的認同和反省,或是有想要傳承的誠意。」但在面對族語創作時,他認為應回到更嚴謹的態度,「當你的心態是正確的,你就會得到祝福。」

 

從紀實作品尋找立足點

聊及這次和《一起我們 Muskun kata》同步推出的策展專題「少數,與複數的我們」,王宏恩興奮提及《紅葉傳奇》,「余宏開(紅葉少棒傳奇球員)是看著我長大的!看這部紀錄片,就像在看自己叔叔長輩們的故事。」無庸置疑,紅葉少棒是布農族非常光輝的傳奇之一。不過王宏恩也提及,自己其實並不是格外擅長棒球,但當時部落的氛圍讓他很難逃避某種使命感,「大家都想追求第二個傳奇,所有男孩子都得打棒球,其實是有點沈重的。」

他也和我們推薦了《32公里~六十年》《巫毒水神:瑪咪瓦塔》《樂士浮生錄》等有關追尋文化根源的紀實作品。對王宏恩而言,劇情片是生活消遣、是一段可以暫時離開自我的時光;而紀錄片貼近真實的特殊性質,卻能讓他從自身立足點來反思生活。

 

唱出對父親的未盡之愛

回望這次推出專輯的創作歷程,王宏恩表示三年多前父親的離世影響甚鉅,「父親的離開對我來說是新生命的開始,也成為我再次投入族語創作的契機。」他與父親的相處方式一如許多台灣傳統家庭——有景仰、有敬愛,但也有段難以橫跨的微妙距離。直到父親離開,他才發覺自己有很多話未能訴說,因此想用音樂來表達思念,「我想對爸爸說,他的位置沒有人可以取代。」

寡言的父親從未當面稱許他。不過有次演唱會結束,一位老伯伯走上前和他打招呼,表示自己是他爸爸的昔日同事,並對王宏恩說道:「你爸爸真的非常以你為榮,每次你發專輯他都會分享給大家聽。」他感嘆,「我才明白原來在我身後,爸爸一直很為我感到驕傲。」

完整訪談,歡迎點擊收聽|https://ppt.cc/femk3x

 


採訪/施俞如;撰文/宋映萱;圖/王宏恩提供;責任編輯/林潔珊

 

 

希望打造專屬紀實影像的社群平台。相信紀實影像與說故事的力量,也相信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故事將會改變觀眾,而有了你們的觀看,世界也必將因此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