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如何面對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控制?今年邁向第26屆的台灣國際女性影展(簡稱女性影展),便以「控制」(Beyond Control) 為影展主題,以不同單元表現女性尋找/理解控制權的存在,甚至進而顛覆、取回本身主權的行動力。在今年各個單元中,經常可看見紀錄片的身影,紀錄片背後追求真實的意圖,恰好與企圖驅散父權陰影的女性主義攜手合作,嘗試以影像之力,拆解來自國家、社會等各種機制層層控制背後潛藏的偏見。
《同境相憐》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受壓迫者的正義之聲
在阿富汗,許多遭受性侵的女性,在當地父權社會的氛圍下反被指責為罪犯。《同境相憐》的主題,便是其中一位勇敢挺身而出、公開控訴獸父罪行的女子卡特拉。當敘事逐一鋪陳她的悲慘經驗,觀眾也同時發現她當下的處境:漫長的訴訟過程;帶著異樣眼光、風聲流竄的鄰里;更別說不贊同提告的兄弟與揚言要殺害她的父系親戚。明明是受害者、為自身際遇挺身奮戰的她,生活裡卻得面臨周遭的惡意,以致需要隱姓埋名不斷搬家。整個社會對這些受害女性的賤斥,背後那股根深蒂固、幾乎無法撼動的父權思維,正是片中令人不寒而慄與倍感沈重之處。
《倖存的女孩》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相較之下,題材相近的《倖存的女孩》,則邀請觀眾從更複雜的切面,觀察主人翁的狀態。公開陳述自己被ISIS俘虜、淪為性奴的娜迪雅,本希望世人關注雅茲迪人流離失所的不幸。但隨著她在媒體前的形象愈發撼動人心,儼然成為雅茲迪人向各界公開呼籲的代言人,她在公眾角色與自我間的拉扯也更加明顯。本想簡樸度過一生的女孩,意外背負起族群命運的責任;而她雖是真心地講述與期許,西方媒體卻只想將她的故事簡化為廉價的人道同情,各國政府空有口號的無所作為也昭然若揭。然而,毫無任何資源的她(與人數稀少的雅茲迪人),卻也只能透過這唯一的方式,試圖從無盡絕望裡取得一絲改變的契機。片中數個納迪雅面對鏡頭自我剖白的鏡頭,不僅將她這個人的輪廓描繪地更加清晰,也正如英文片名「On Her Shoulders」所傳達的,讓人看見這個20多歲女孩肩上的擔子是多麽沉重。
《貝魯特首部曲:永別家鄉》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政治中的勇敢女性
除了受限與壓迫的面向之外,女性怎麼在政治或公眾領域展現出自身力量,也可見於這次影展內的幾部作品。例如黎巴嫩紀錄片先驅喬瑟琳・薩博(Jocelyne Saab)完成於197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初,分別名為《永別家鄉》、《來自家鄉的一封信》、《家鄉的戰火、童年與我》的「貝魯特三部曲」,便展現女性以影像創作介入政治的積極性。出身廣播電視記者的喬瑟琳・薩博,在這系列作中運用畫外音的方式,擺脫電視紀錄片常見的權威性口吻,不僅細密地補充影像外的資訊,更對影中事物帶有深刻的情感。身為女性的她,藉著影像與畫外音文本的交織,串起貝魯特輝煌的過去、歷史建築的今昔對比、及對國家命運的思辨。訴說眼見家園遭戰火摧殘之沉重心緒的格局,比之男性導演毫不遜色,卻又帶有女性特有的觀察入微,能從微小的事物中看出端倪。
《反叛繆思:黛芬與凱洛》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反叛繆思:黛芬與凱洛》則記錄兩位女人同在女性主義陣線上奮鬥的友誼。曾於《去年在馬倫巴》中演出的法國女星黛芬・賽麗格,與女導演凱洛・盧索帕洛在1970年代相遇,這段時間,也是她們一同在女性主義中摸索並覺醒的歷程。她們一邊思索女性該如何扭轉在鏡頭前的刻板形象,也同時透過操作攝影機,將話語權還諸女性自身。觀眾不僅可從當時留下的畫面,一窺女性主義勃發的風潮,更被她們的理想性,與彼此間相互扶持、啟迪的情誼所感動啟發。至於紀錄片《沉默正義》,主題雖是西班牙的轉型正義,但片中亦出現兩位年近遲暮、卻始終不放棄尋找真相跟先人遺骸的女性,令人委實為她們的執著不屈動容;同時,隨著敘事推進,影片亦牽扯出在佛朗哥政權政治整肅下,另行衍生出的竊盜嬰兒罪行,讓無數女性多年來在謊言中內疚不已。英文片名「The Silence of Others」中的「他者」,除泛指被消音的政治受難者遺屬外,亦暗藏女性在其中更形邊緣的位置。
《沉默正義》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女性及性少數在生活中面對的權力運作
權力的控制,不僅在於公開的政治活動與表態中,更滲透日常的身份意識及認同,以幽微隱晦的方式運作著。極為動人的《我的媽媽不回家》,從女兒拍攝自多年婚姻中出走的母親為開端,步步折射出在義大利因天主教信仰不鼓勵離婚、普遍重視家庭完整的價值觀下,往往要求女性委曲求全的冷酷現實。離開的母親,不僅遇到親戚的鄉愿勸告,便連親生子女也採取置身事外的立場。一個出走的決定,竟讓她因此像是被整個家族與社群的網絡所遺棄,孤立地在現實與情感上都飄浮於社會的邊緣。而作為拍攝者的女兒,一方面替母親感到無比委屈,卻同時,又替她最終回去那個讓她不快樂的家感到無力。兩代女人之間的距離,竟如此地遙遠而無比揪心。
《我的媽媽不回家》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而在異性戀女性的光譜外,這次影展中的紀錄片,亦有描繪LGBT等性少數群體與權力的糾纏,及他們在日常真實生活中的種種面向。甫於今年過世的女同志及女性主義實驗電影先驅芭芭拉・漢默爾(Barbara Hammer),於1976年完成的《超級黛客遇見X夫人》,以近乎私電影的方式,記錄下當時她與麥克斯・艾爾米(Max Almy)相戀的感情日常。親暱到極為隱私的生活細節(甚至有大膽的裸露鏡頭),是依戀不捨的戀人絮語,也是拉子戀情在當時依然保守社會中的大膽現身,真摯之外又帶有坦率無畏的勇敢。
《超級黛客遇見X夫人》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加州拉拉戀》及《小太陽大願望》則是另外兩部優秀作品。在歡樂溫馨的敘事中,前者記錄一個位於加州的拉子退休社群,年輕時為爭取平權衝鋒陷陣的她們,如何面對已然到來的衰老與死亡?在這社群中所湧現出的互助、關愛與活力,不僅開啟我們對「老年生活」及「家」的嶄新想像,社群各個成員的過往,也間接拼湊出美國同志平權史的珍貴片段;而後者以一對身為跨性別者的姐弟為記錄對象,在參加當地「小西小姐」選美比賽的經驗中,鏡頭帶觀眾看見跨性別者在生活上感知到的各種異樣眼光,與親人的隱隱擔憂。這同時也是一個關於跨性別者的成長故事。跨性別者如何在青少年這段對性別角色、自我認同的形塑過程裡,艱辛地找出肯定自我的方向?《小太陽大願望》展現的溫暖樂觀,讓人在絲絲暖意之餘,對於社會對性少數朝向更開放的態度,有了更樂觀的願景與希望。
《小太陽大願望》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控制機制儘管以各種面目洶湧而來,受壓迫的女性及性少數,仍以堅韌之力突圍而出,上述這些作品展現的,不僅令我們更理解世界運作的真相,也呈現出女性如何以柔軟堅定的態度對抗不公。毋須振振有詞,更可姿態多變,它們在題材、形式及切入點上拓荒的腳步,亦遠遠比只有男性的電影有趣許多。女性電影接納更多無法化約的複雜性,而這些,也正是滋養並讓女性電影茁壯的活力!
(撰文:林忠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