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3

毛奇

蘊藏國魂的美食軟實力:《和食之神:美味交響曲》

和食之神:美味交響曲》是那種心很大,充滿很多言語細節的紀錄片。會需要全神貫注,扳著手指、拿著筆記本算,導演鈴木潤一到底選了哪些角色來鋪陳「和食之美」。

首先,我們要理解到,「和食」這個字彙之所以出現,隱含的背景是推出日本的國土後,日本風格的傳統飲食如何在異鄉的土壤被接納,相對其他風格的地方食物出現的稱謂。本片為了要談「和食」,找到一個很合適的主人翁,戰後在美國成立日本食品進出口公司的金井先生,當作敘事的主要軸線。再敷以各式各樣成對的食物人角色,有:學校教授文化史的教授、法國大廚侯布雄、在美國開日本餐廳的主廚們,這些主廚又分成移民第一代或是第二代移民日本人,以及在紐約開設日本餐廳的美國人;在德州釀日本酒的美國人、開設清酒吧的日本人、在美國釀日本酒的廠商;來到日本學習日本料理神髓的外國學生、在美國努力研發出能夠被人接受口味的日本業者。一組又一組,像拼圖一樣,透過不同人之口,拼湊出「和食」何以能夠廣泛被世界認可,從雅到俗都有正面評價的緣故。

首先是這樣的安排,會讓人覺得,導演是個有很明確想說的話的導演;甚至跟影像比起來,更擅長資料搜集以及文字表達也說不定。當觀看的人,快在龐雜的語言裡迷路的時候,倒是內心默默響起在日本設計界有達文西之稱的黑川雅之對於日本美感的註解:「對現代人來說『看懂』好像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但其實這是沒有意義的事。只要用心去『感受』就可以了。」這些不同的心聲裡,都有共同的意志力,想把和食用各種外國人能接受的方法來溝通、行銷。可說是舉國皆然的意志力。

以金井社長為例,每天五點半的洛杉磯,天還濛濛亮,他就出門運動強健體魄。身為率先將壽司與和食帶到美國的共同貿易董事長,出生於戰爭的年代,是戰前就讀一橋大學經濟系的菁英,體格也十分魁梧。但戰爭期間看到同袍在緬甸戰爭的餓死,學經濟的他認為沒有什麼比民生更加重要,1964年決定將和食推到美國,儼然是帶著愧疚恥感的美國和食傳道者。

日本人以傳統和對時間的敏銳感自豪,在京都批發市場採買的人,輕易說出「外國料理沒有季節感」。傳承三百年歷史料亭的料理師傅,謙卑表示自己過去曾「想做出自己獨特的料理」而被客人告誡「不要逼他們吃下自己的創意」。以客為尊,做客人喜歡吃的,而不是廚師的創意,便能維持三百年一致的料理風格。還有神道教神社菜刀塚的祭典,搭配廚師靦腆表示「菜刀鋒利的時候,是我最開心的時候」,帶出日本文化中,「刀」與「魂」的神聖意識。

鋪陳到此,《和食之神:美味交響曲》隱隱約約,談得更像是二戰後的戰敗國日本,如何以民生經濟、日常飲食美學的軟實力,摧枯拉朽,突破國際界線,被人買單。每一口被咬下的美味,都有日本人自傲的國魂,縱使有人為了市場妥協策略,但總有一些日本的魂魄,無法取代。

生熟之間,有瓜吃瓜,有豆吃豆。台灣人類學訓練,義大利專業吃貨訓練,慢食大學食物文化溝通碩士。可以:寫字,吃飯,田野,做菜,畫插圖。作品散見台灣、香港、義大利,報章及網路媒體。經營有粉絲頁「深夜女子公寓的料理習作」,同名書籍由二魚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