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台北電影獎入圍紀錄片:與人及事物的核心相遇

設置在台北電影節之下的台北電影獎,一直是提攜、鼓勵台灣電影創作者的重要獎項。除了每屆都會評選出的最佳紀錄片之外,在最大獎「百萬首獎」的競爭中,紀錄片也經常掄元,曾經在2010-2014年間連續五年拿下大獎,顯現紀錄片在台灣電影創作中的豐沛活力。今年雖然因賽制改變,入圍名單從以往的10部改為5部,然而從這5部作品中,我們依然可以窺見台灣紀錄片在題材與形式上探索的企圖。

《你的臉》劇照,台北電影節提供。

近年來多在美術館展演、積極參與跨界創作的蔡明亮導演,這次所帶來的《你的臉》,可說是體現了影像藝術最初的本質:「凝視」。他使用13張臉的特寫鏡頭串起整部影片,在77分鐘的片長中,沒有敘事、情節與過多的視覺安排。觀眾所看到的,僅是光線在他們臉上的明暗移動,以及每個毛孔皺紋、細微表情背後傳達的厚實體感。時間不只埋藏在他們臉上,也在我們的參與觀看當中,點滴流淌,讓人感受無數生死明滅正在當下進行。《你的臉》宛如傑出畫作或靜照,藉由光與影,在看似靜態的畫面中,捕捉下在記憶裡幾乎化為永恆的時光。「凝視」是觀察,是觸摸,更是珍貴的相遇。

《還有一些樹》劇照,台北電影節提供。

廖克發導演的《還有一些樹》,則是他再度以馬來西亞為主題的力作。不同於從家族回憶出發的《不即不離》,本片以1969年一則以四種語言寫著「不准散播謠言」的警告開始,宏觀地探究馬來西亞種族隔閡與仇恨的成因,廖克發一面揭露原住民被奴役的黑暗過往,另一方面,則是記錄1969年513事件這場種族衝突的始末。透過檔案影像、當事人回溯相關記憶的訪談、聲音上的細緻處理,廖克發不僅讓噤聲的記憶重見天日,帶出「馬來人特權」如何作為英國殖民體制在馬來亞「分而治之」所留下的遺緒,更以這樣的形式,體現出被消音的記憶,如何以不連貫的敘事碎片拼湊著,在集體意識的底層隱約浮動,帶出了歷史書寫背後的權力暗影。

《未來無恙》劇照,台北電影節提供。

成長故事向來吸引人目光,賀照緹導演的《未來無恙》,便是以P、J這兩位花蓮原住民女孩的成長經驗為素材。原生家庭的破碎,讓女孩們對未來的憧憬抹上苦澀的現實滋味,她們亟欲獨立、遠離家庭帶來的痛苦,卻始終被陰暗的過去綁縛。過早體認到成人世界殘酷而失去歡樂的女孩,即使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或來到新的異地打拼,卻仍舊隱約複製了父母在結構性弱勢下的命運。她們微薄的小小夢想,因而分外令人疼惜。片中J酗酒的母親在鏡頭前對女兒的真摯告白,充滿了懊悔、內疚、無力與不捨,更是賺人熱淚的一幕。

《覆巢》劇照,台北電影節提供。

台灣關於社會運動、抗爭的紀錄片不在少數,這屆台北電影獎所選入的《前進》、《覆巢》雖也是這類主題,卻拓展了相關思考。鄭慧玲導演的《覆巢》,從居住在桃園牛角坡的黃世雄、徐玉紅這對夫妻「抗爭成功」後開始談起,少了抗爭行動的悲情,影片所呈現的,是他們後續跟與政府及施工單位漫長的協調,不論是工程細節還是涵管搭建,生活的煩惱並未因抗爭成功而完全結束,仍舊是要跟公部門的繁文縟節打交道;同時,經歷過抗爭的兩夫婦,彼此的人生信念也開始出現小小差異,相比於丈夫,妻子更顯得對其他社會運動有著更多參與及熱情。抗爭不只改變了他們原先的生活,更在後續不斷影響著他們的人生路徑。

《前進》劇照,台北電影節提供。

至於柯金源導演的《前進》,則是他回顧自身三十多年來從事環境議題紀錄的深刻思索。早期台灣重要的環境抗爭,其實也是民眾學習賦權、參與公共事務的種子。親身參與這段歷史的柯金源,縝密爬梳抗爭運動的脈絡,帶出台灣民眾對環境及公民意識覺醒的歷程;而他多年不斷重複造訪記錄台灣各地,在今昔對比下省思環境紀錄的核心意義,更在片中不時透現出一股謙卑的職人精神,不計個人美學表現,只願默默看守台灣環境,以求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前進》的直面真實、毫不喧嘩,展現出柯金源的深切關懷與堅韌,在一次次紀錄中重複確認自己的初心,並淬煉出數十年來持續「在場目擊」所散發出的力道。

這次入圍的五部紀錄片,除了反映近幾年來在台灣被喚醒的議題,例如居住正義與環境正義,以及華人在東南亞處境的書寫,同時亦有探索紀錄片語彙的思考。不論最後在7月13日頒獎典禮上的最佳紀錄片獎落誰家,光是入圍本身,便已是肯定這些創作者們用心,而他們的作品,確實也提醒著我們總是在訴說事物本質的紀錄片,最動人的核心。

(撰文:林忠模)

希望打造專屬紀實影像的社群平台。相信紀實影像與說故事的力量,也相信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故事將會改變觀眾,而有了你們的觀看,世界也必將因此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