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0

洪靖

樂觀或悲觀看待科技?導讀《人類未來方程式》

自從人們發現科技擁有強大力量,對技術的看法與評價就逐漸趨於兩極,最終分化成為兩個陣營:科技樂觀主義(techno-optimism)與科技悲觀主義(techno-pessimism)。

18世紀中期以前,科技樂觀主義佔了上風,認為科技是人類能力的拓展和延伸,能將人類從辛苦體力勞動與肉身限制中解放出來。例如,大哲學家法蘭西斯.培根(Frances Bacon)透過撰寫《新亞特蘭提斯》(New Atlantis)這本烏托邦小說,倡議國家根據科學原則和技術工藝來建造和經營,才能使人民幸福、社會強盛。然而,這種「賦予科技眾望」的觀點,到了20世紀中期幾乎全面消退。

經歷18與19世紀兩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烏煙瘴氣,以及被馬克思稱為「異化」(alienation)的單調工作模式,人們越來越懷疑科技是否真的帶來好處,再加上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中先進武器造成的血腥與傷亡,科技不再被同義於解放,而是困住人類的牢籠。這種科技悲觀主義的典型人物,是另一位大哲學家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他批判現代科技把任何事物——包括人類自身——「框架」(enframe)成為可資利用的資源,最終結果不外乎科技掌控人類,而非相反。

時至今日,科技悲觀主義蔚為主流。打開報章雜誌或者網路媒體,不難看到標題中的「科技」一詞總是和「風險」、「衝擊」、「倫理」⋯⋯等相連。每當有新科技出現,人們總是習慣在第一時間查找和預測可能的危險,並以此呼籲停止研發或禁止使用。從人工智慧和自駕車,到人臉辨識和物聯網,各種倫理憂慮持續指稱這些科技將會瓦解人類社會的互信,並且侵蝕我們作為人類的價值。正是在這一片「科技唱衰」聲中,紀錄片《人類未來方程式》(The Future of Work and Death)顯得獨樹一格。

正如英文片名所示,《人類未來方程式》主要探討人類的兩個切身議題——工作和死亡。科技如何影響我們的工作?又會為死亡帶來何種不同風貌?透過採訪科學家、未來主義者、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等,《人類未來方程式》雖然沒有提供明確答案和判斷,卻精準呈現了科技與社會的複雜關係。更重要的是,它沒有重彈科技悲觀主義的老調,而是給予科技樂觀論者一定的發言空間。

例如,在工作議題方面,《人類未來方程式》雖然照本宣科指出「人工智慧將會造成大量失業」,但也強調新技術往往會創造新職業,比如電腦科技發展之前並沒有一種工作叫做「程式員」(programmer/coder),因此整體而言,人類的職位數量可能不少於以往,只是工作內容產生變化。在死亡議題方面,雖然透過科技延緩或杜絕死亡可能造成人口過剩,甚至有冒犯死亡的宗教意義之虞,《人類未來方程式》也指出當人類擁有更多時間去思考和調整,這些我們現在視之為問題的種種,很可能不會出現,或者不至於成為問題。

會不會到了那個時候,死亡反而變成人類的追求與目的?如果死亡仍是人類自我認同的標誌,那麼我們是否應該發展「死的技術」,讓人類能夠選擇死亡的過程與方式?

更多的辯證與細節,就有待讀者透過觀影領會一二。我想在這裡特別指出的是,《人類未來方程式》其實暗示了某種介於科技樂觀與悲觀主義之間的第三種視角。這種視角不以科技發展為傲,要求社會與之配合,也不以人類道德為繩,要求技術以其為準。這種視角聚焦的是:「什麼樣的科技」與「什麼樣的社會」之間的搭配。如果機器能夠承擔人類所有體力或腦力工作,那麼是否仍需把工作視為人類生存的必須之一?如果我們無論如何珍視某些工作,那麼是否能夠透過科技來增加這些工作的價值、甚至使人們更樂於其中?同樣地,如果科技能夠讓人類免於死亡,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時間?會不會到了那個時候,死亡反而變成人類的追求與目的?如果死亡仍是人類自我認同的標誌,那麼我們是否應該發展「死的技術」,讓人類能夠選擇死亡的過程與方式?

這種視角不樂觀亦不悲觀,而是一種「共伴」(co-accompaniment)的態度,聚焦在科技與社會的雙向關係,亦步亦趨同時照看、形塑科技和社會的樣貌。要知道,不論是科技樂觀主義或悲觀主義,兩者都沒有成功預言過科技對社會的影響。電視的推廣者曾說,電視能提供更充足、便捷、和真實的影像資訊,因此將會促使民智大開並健全民主制度。同樣的,蘇格拉底(Socrates)曾經大力反對書寫技術,因為使用紙筆無異詆毀人類的記憶能力,甚至鼓勵遺忘。顯然,這些預測從未成真,如今也沒人會把這些話當真。

共伴的概念,有助於克服科技樂觀和悲觀主義的無力。科學怪人之所以嚇人和害人,正是因為科學家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創造它之後就雙手一攤,讓它獨自面對社會、和其他人類接觸。如果我們承認,孩子需要細心的協助和培養才能安然成長,那麼其實科技亦當如是——畢竟,他/它們都是我們的創生物(creatures)。

從原子科學轉向歷史再轉向社會學最後落腳哲學的學術人。想要寫動人散文但最終總是變成論說文的打字者。荷蘭湍特(Twente)大學技術哲學博士。個人網站 blog.hungch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