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焦點人物|拍謝少年:台灣土產搖滾樂團的「台式美學」精神片單

創下台灣樂團募資史上最高紀錄的拍謝少年,5月發行了全新台語專輯《歹勢好勢》,睽違四年發專輯的他們,只唱了一場live就碰上三級警戒,後續練團及演出只好暫時停擺。疫情下居家工作的拍謝少年,日常生活都在忙些什麼?待在家裡不能出門的日子,都會看些什麼作品?

Giloo很榮幸邀請到拍謝少年擔任七月焦點人物,在長達兩小時的線上訪談中,拍謝少年的維尼、薑薑、宗翰,除了跟我們聊疫情生活,也聊聊影響他們最深的電影與紀錄片。

 

疫情下的「非日常」看片生活

Q:疫情期間,大家待在家的時間暴增,拍謝少年是否有看了哪些電影或讀了哪些書?

宗翰:楊力州《新宿驛,東口以東》,這部是楊力州導演較早期的作品,記錄了上一代台灣人到東京歌舞伎町打拚的故事。雖然早期畫質不太好,但這部片已看到導演說故事的能力,很寫實地拍攝底層生活的一面。

薑薑:最近看了很多台灣漫畫作品,像慢工出版《來自清水的孩子》、蠢羊與奇怪生物《湯德章》、Pam Pam Liu《瘋人院之旅》。

維尼:黃崇凱《新寶島》,講述台灣和古巴對調的近未來架空故事,故事裡的古巴遭遇國家危機,其實跟台灣現況很像,閱讀時常會感覺現實感錯亂。因疫情關係大家不能出國,我們對在地的感觸,或是五感也會變得更加敏銳,可趁此機會重新發現台灣的創作。

Q:撇開疫情期間,身為音樂工作者的拍謝少年,平時會關注什麼類型的電影或紀錄片?

薑薑:我們一起看過Wilco的《I Am Trying to Break Your Heart: A Film About Wilco》紀錄片。當時身為創作核心的主唱與吉他手之間的關係很緊張,這樣誠懇的紀錄片非常動人。

維尼:除了Marvel和愛情片,其他類型都看。喜歡重溫不會過時的老片,前陣子在看《賭國風雲》,還有《Watchmen》等HBO的影集,去年重溫Netflix《二戰大事紀》後,又回頭看《諾曼第大空降》,我也超級喜歡Wes Anderson。《蚵子寮漁村紀事》則是幾乎每半年就會想重看,雖然是熟悉的人事物,但自己在那幾年的模樣可以被影像保存下來,對我的創作心態有很大的幫助。

宗翰:什麼類型都看。我認為可以透過紀錄片看到別人的人生,就是紀錄片很棒的價值。比如在Giloo看到Amy Winehouse紀錄片《艾美懷絲》留下她生命的起伏;還有翻譯《約翰伯格四季肖像》時,透過John Berger的眼睛看到不一樣的世界。學生時期很喜歡《機械生活》,這部實驗片的始祖,用影像捕捉了都市運轉、工業化的型態,讓我看到影像的各種可能性。

Q:在這些看過的電影或紀錄片中,有沒有影響人生最深的作品?

薑薑:張作驥導演的《美麗時光》,我應該看了十遍以上。假設沒有玩團而是去拍片,我們會想完成這樣的作品,這部片在擷取台灣日常生活的同時又保留了藝術性,美感和劇情都非常棒。

宗翰:小時候覺得紀錄片有點無聊,現在卻認為真實比虛構更有力量。台灣紀錄片中最早接觸的是《無米樂》;劇情片啟蒙則來自侯孝賢的《悲情城市》,無論是對白、人物還是場景設計,要講的故事都遠遠超過影像所呈現的表面,超越了單純的視覺刺激,讓我意識到電影是很有力量的文化工具。

維尼:我爸第一次帶我和我弟去電影院,看的是金凱瑞主演的公路電影《阿呆與阿瓜》,這可能是我人生第一次對看電影感到喜悅。這部片影響了我對公路電影美學的判定,也讓我從小就有點不正經。後來看了很多金凱瑞的電影,長大重溫覺得片中的笑點其實都滿殘忍,也讓我覺得喜劇是一個可以處理所有題材的方式。

Q:對拍謝少年來說,怎樣才算是好的音樂或樂團紀錄片?

維尼:姚登元導演花了八年以上的時間記錄我們,留下很多一瞬消失的時光,所以在樂團紀錄片我會想看到「誠實」。很商業的團體也可以拍紀錄片,但背後的邏輯和美學、想講的故事就會完全不一樣。我們之所以那麼喜歡Wilco成名前的紀錄片,是因為它記錄了他們創作《Yankee Hotel Foxtrot》時很困頓的模樣,紀錄片最好看的地方就在於這種真實。

薑薑:最喜歡的音樂紀錄片是The National的《A Skin, A Night》。About Today最好聽的版本就在這部片出的live session ep,影像好看、音樂好聽,對我來說就是最高境界。

宗翰:紀錄片要在兩小時內講完50年,所以勢必需要有所取捨。像是《蚵子寮漁村紀事》,就很好地捕捉這個活動的精華和有趣之處。透過影像的取捨找到最重要的事件,我覺得就是紀錄片讓人感動的方式。

 

拍謝少年的「台式美學」精神

拍謝少年稱自己為「一尾台灣土產搖滾樂隊」,他們獨有的精神與美學,這些年來獲得廣大的樂迷追隨。在表演橋段加入在傳統夜市或「柑仔店」才買得到的泡泡槍,也是拍謝少年特有的現場演出風景,每當戴著虱目魚頭套的吉祥物(?)上台亮出泡泡槍向台下噴灑泡泡,搭配舞台燈光與拍謝少年的吉他狂飆,就是樂迷最high、最沉浸其中的時刻。

本次拍謝少年在新專輯,也為楊力州導演的短片《怪咖》創作了〈你愛咱的無仝款〉。這樣的跨域合作讓我們看見,拍謝少年不管是在音樂或影像上,已形塑出一種或許可稱之為「台式美學」的精神。針對「台式美學」,拍謝少年有什麼樣的解讀?他們又是受了哪些人物或作品的影響?

Q:「台式美學」如何影響拍謝少年的影像風格?喜歡的台式美學代表人物或作品?

薑薑:我們都很喜歡吳明益的作品,鍾孟宏的電影也深得我心,還有楊富閔的散文。我們的歌曲其實常受台灣電影的影響,像深海的你就是受《不能沒有你》啟發。台灣的美感風格也在進化中,比如我們念大學時,文青都喜歡漢堡咖啡,但現在練團室附近的咖啡潮店竟然在賣筒仔米糕。我覺得,去思考怎麼將文化作品放進台灣生活脈絡又不顯得突兀,就會是適合表現台灣文化風景的方法。

維尼:我們的MV導演通常都是自己很欣賞的人,或是很親近的好朋友,他們大部分年紀跟我們差不多,從小感興趣的事物也很相近。所以我們在拍攝過程常會回顧、談論喜歡的電影或作品,影響我們的風格元素也會從這些討論中生成。

宗翰:〈兄弟沒夢不應該〈暗流〉的影像都有受台灣電影影響。因為我們希望講述貼近生活真實的故事,歌詞本身也是講述寫實的一面,討論MV影像時也會受我們喜歡的導演、創作影響,不會是架空的想像。

Q:本土作品除了影響了拍謝少年的影像風格,是否也有影響「音樂風格」的人物或作品?

薑薑:主要還是以台灣的為主。我們早期受追麻雀、包子虎、甜梅號、8mm sky影響滿深。包子虎的第一張專輯寫道「I wish I could vanish in sounds」,看這些樂團的演出讓我感受到他們真的很想「融化」在破音裡,也將靈魂投入於演出當下。

維尼:生祥樂隊、濁水溪公社、Tizzy Bac。我第一次參加濁水溪公社的現場後有改變人生的感覺,原來人可以這麼「起痟」,但小柯私底下又是個很溫柔的老男孩。

宗翰:小柯和生祥在音樂之外,也會身體力行參與社運,讓我覺得音樂可以做更多事,不只是唱歌給大家聽,甚至可以用歌曲影響議題,這是我覺得很珍貴的價值。有些音樂人雖然沒有直接投身社運,但他們現場能量也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Q:最推薦的台灣本土專輯?

維尼:濁水溪公社《台客的復仇》。

宗翰:交工樂隊《菊花夜行軍》。

薑薑:盪在空中《一大片的風景》。

Q:如果想要跟了解何謂「台式美學」及「本土文化」,還有什麼作品可以推薦?

宗翰:廖建華《狂飆一夢》,描寫台灣民主化過程中小人物的故事,也以很本土的角度提出一個命題:付出生命所有,是不是可以換回想要的東西?付出的熱情和到手的成果不一定成正比,那你還要做嗎?

薑薑:《我們與惡的距離》、《做工的人》,這幾部作品有美學深度,又兼具娛樂性;《花甲男孩轉大人》則跳脫首都觀點,書寫、傳遞每個地方自成的文化特性。早期我們到台東都蘭演出時,因為很喜歡《月光下,我記得》中陳明章的原聲帶,就租車去找片中看得到太平洋的海岸線。台灣很美,這些作品都會成為驅動我們起身出發、接近本土的動力。

維尼:最好的方式還是旅行。有時候並不是作品看得太少,而是根本沒看到該看的東西。鍾孟宏在《第四張畫》把台灣西部沿海水管、落日、甚至過度抽取地下水的真實模樣拍得非常好,它會提醒你這個地方原生的美學,這些細微之處都能打開心胸和眼睛。我們需要把自己準備好,作品找上你時才能完全接住。

 

拍謝少年的Giloo私心片單

Q:在Giloo曾經看過哪幾部印象深刻的作品?

薑薑:《行者》《縣道184之東》,還有《山田孝之的痛苦與榮耀》

宗翰:《爛頭殼》《築巢人》《新宿驛,東口以東》《坂本龍一:終章》

維尼:我覺得Giloo就像一座圖書館,一個月幾百塊就能挖到很多影片,這件事在我們國高中時根本不可能,很偶爾才能從電視上看到電影,發現新的世界。我覺得這種可以看到飽的影音平台是現代生活的紅利,要好好把握。

Q:想對Giloo的觀眾和粉虱說的話?

薑薑:想推薦大家看《行者》。劇場是純粹的類比傳統藝術,太難數位化了,也因此受疫情影響很大。《行者》這樣的紀錄片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它傳達了聚在一起、面對面才能成就的藝術是多麽有價值。也希望疫情結束後大家能多進劇場支持。

宗翰:現在沒辦法出門看電影,但還好我們有網路,可以運用很多線上平台。我覺得Giloo的特別之處在於藉由策展式的規畫,讓觀眾可以更有脈絡地選片來看。既然現在不能出門,不妨多花時間來看這些很棒的作品。

維尼:疫情期間不能看表演、電影,會擔心大家原有的藝文支出被取代,也可能有了新的娛樂。希望大家不要改變藝文活動的消費習慣,可以先存錢,解封後再進劇場、戲院支持藝文活動,未來一定也會有很棒的作品值得投資。

 

在長達兩小時的線上訪談中,拍謝少年針對Giloo團隊的各種提問,無論是歌單、片單或是關於音樂、影像的問題,都一一丟出許多私心名單。趁著這個難得機會,Giloo也將拍謝少年提供的片單整理成「拍謝少年的私心片單」,歡迎有興趣的朋友點選收看。期待解封那一天的到來,大家能夠再次在拍謝少年的音樂現場相見。



採訪宋映萱、施俞如、林潔珊;逐字稿整理/宋映萱;專訪整理、編輯/林潔珊



希望打造專屬紀實影像的社群平台。相信紀實影像與說故事的力量,也相信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故事將會改變觀眾,而有了你們的觀看,世界也必將因此改變。